新的一年以一种对人类健康的新威胁开始,这种健康威胁即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冠状病毒(CoV)-2(SARS-CoV-2)。 SARS-CoV-2是一种新型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家族,暨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CoV后第七种被认识的可感染人类的、第三种可引起严重临床综合征的冠状病毒病原体。
这种新病毒的传播随即在人群中引起了恐慌和恐惧,每天发布的大量不同信息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新病毒似乎无症状的感染者也能传播,这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和恐慌。但是,这种恐慌真的有道理吗?
首先让我们陈述一下关于新冠病毒的事实。 SARS-CoV-2是一种有着高扩散能力的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触和通过被感染的物体得以传播,其潜伏时间为1到14天,并且也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大多数感染者仅表现出轻度至中度的呼吸道症状,或根本不表现任何症状。只有5-10%的感染者显示出完全的严重呼吸综合征,称为冠状病毒病(COVID)-19。此外,在年轻健康的个体中,COVID-19的死亡率为0.2%,但随着年龄和合并症而增加,在80岁以上患有心脏病的人中死亡率最高。放一起看,SARS-CoV的死亡率约为10%,而MERS-CoV的死亡率约为35%。
在冬季,十多种不同的病毒可单独或更常见于和细菌过度感染一起引起肺炎和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这其中包括不同株系的流感病毒、腺病毒、其他冠状病毒(229E、NL63、OC43)、人博卡病毒、人间质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A和B)等。 SARS-CoV-2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进入这种“季节性感染”病毒类别。因此,了解SARS-CoV-2以及和SARS-CoV之间的差异对于及时识别它们很重要。
我们目前对SARS-CoV-2的了解还很少,而且大部分来自推论,而不是实际数据。 SARS-CoV-2是属于2B组的beta冠状病毒,它与SARS-CoV共有约70-80%的基因组序列,但与菊头蝠冠状病毒的相似性最高。因此,可以认为是通过中间宿主从蝙蝠传播到人宿主的重组病毒。作为具有基于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RP)而复制的RNA病毒,突变和重组并非罕见事件。此外,尽管名称和基因相似,SARS-CoV-2仍显示出与SARS-CoV的遗传和临床差异。
首先是其刺突(S)蛋白。 SARS-CoV-2已被证明与SARS-CoV和CoV-NL63利用相同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进入宿主细胞,尤其是肺泡上皮细胞。然而根据首次发表的研究,SARS-CoV-2的S蛋白比SARS-CoV的S蛋白更长,并且其受体结合区完全不同。此外,SARS-CoV核衣壳(N)蛋白具有中和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可作为IFN-g的拮抗剂,并且尚不知道SARS-CoV-2的N蛋白是否具有相同的功能。如果不是这样,这将部分解释为什么SARS-CoV感染的死亡率高于SARS-CoV-2。
其次,SARS-CoV-2的R0(R nought)比SARS-CoV的R0高2至3倍。通常,高R0与病原体的高扩散能力有关,而同时这种感染具有较长的潜伏时间,其特征是轻度至中度症状或潜伏感染,并且死亡率低。
没有有关环境中SARS-CoV-2生存时间的实际数据。基于对该物种其他病毒的认识,我们推测它可以在环境中生存数天(最多可达9天,如CoV-229E),并可被热灭活(类似MERS-CoV)。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30-40°C时会降低,并且环境中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其生存。
当前的流行趋势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疾病的发病人数多于重症疾病、无症状个体呈阳性反应(尤其是在意大利)却从未表现症状的人数、以及从感染中康复的人比死于感染者的人多,因此可以说这种新病毒也许不值得让人这么恐慌。可能为这种新型冠状选择的名子带有恐惧感,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病毒的大规模歇斯底里的反应,而这也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然而我们对该病毒只是部分了解,我们应该注意这种流行病的发展趋势,但要记住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
Editorial –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CoronaVirus (CoV) and SARS-CoV-2. Would a rose by another name smell as sweet?
Ceccarelli M1, Berretta M, Venanzi Rullo E, Nunnari G, Cacopardo B.
Uni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tania, Catania, Italy.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20 Mar;24(5):2781-2783. doi: 10.26355/eurrev_202003_2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