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身边的危险——滑坡与崩塌,离你究竟有多远?

实际上,我们中的多数人生命中都会有与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擦肩而过”的机会,只是你未必意识到而已。本文中列出的两份清单,有时或许能帮你躲开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危险。

6·24茂县地质灾害发生至今已经超过120小时,早过了最佳援救时间,近百条生命已然长眠于垮塌山体之下。

尽管这场灾难举国注目,但对于多数公众而言,“垮塌”与“滑坡”似乎距离自己都很遥远。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打开“中国地质灾害点分布图”,你会看到,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和崩塌的灾害危险点几乎遍布于所有多雨山地区域。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但人口密集、雨水丰沛的南方刚好以山地地形为主,因此居住在地质灾害高危点附近的人口数量相当可观。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中国境内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处在不同程度的滑坡与崩塌威胁之下,另有3000多公里的铁路线受到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茂县滑坡似乎属于罕见的新闻;但事实上,全国范围内较小规模的崩塌与滑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据统计,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因滑坡、崩塌及泥石流造成的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平均高达上千人。

地质灾害的危险与危害程度与五大因素相关: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类型等);气象水文;植被条件;人类工程活动。需要纠正人们一个想当然的错误认识:植被茂密的区域不会发生滑坡。实际上,即便是乔木林立兼灌木丛生的山地,只要坡度大且缺乏足够稳固的岩基支撑,发生滑坡就毫不奇怪。笔者家乡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滑坡,全部出现在土壤层极厚的密林区域,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去年夏季。

生活在山村及山区小城镇的人们,距离地质灾害其实是很近的。2008年5·12大地震,北川县城几乎是整个毁于地震引起的山体崩塌和滑坡。从当地地形分析,即便没有这场大地震,这个县城也始终笼罩在山体滑坡和崩塌的阴影中。

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一些技术部门,每年会对一些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监控、勘测及评估,有人口居住的区域通常情况下不会漏掉;但一些偏远的农村,漏检的概率会较大。假如你通过观察,发现自己或亲属所居住的地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建议让专业部门做一勘测。

即便勘测的结果是正面的,也并不等于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遭遇到罕见的持续降雨,一些本来比较安全的区域就会升级为危险区域。此时,老百姓有必要自己组织勘测、观察,有必要时还需要号召当地百姓集体进入备战状态,甚至需要视情况及早转移到安全区域。

观察危险区域(可能的“滑坡体”),需要注意一些明显的征兆: 

 

相挨着的岩壁与土壤之间突然出现缝隙,则这片土壤已经成为危险的滑坡体;

滑坡体周围突然出现浑浊的泉水,或者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滑坡体某些区域出现放射状裂缝,或者土体凸起;

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响,或者滑坡体四周出现小型崩塌和松散现象;

滑坡体上及周围树木出现歪斜。

一旦出现这些征兆,就应该紧急动员大家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假如过程中滑坡发生,则一定要指导大家在最短时间内离开滑坡流经的“通道”,逃往开阔、稳固的高地。

对于居住在平原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的居民来说,外出旅行,尤其是作为“驴友”深入山区,几乎是与滑坡、崩塌相“邂逅”的唯一机会。对于这个群体,最大的危险来自于户外营地的选择。

雨季登山或者山区穿越,尤其是在南方,考虑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选择安营位置,从最安全往下排列如下:

 

山梁上有植被覆盖的、平缓的马鞍形垭口(无论是否雷雨天气,都必须避开易遭雷击的峰顶);

山梁上或接近山梁的岩基缓坡或平台(雷雨天气不可选择);

岩基缓坡之下的平台或开阔地;

距离山梁不远的平整谷地;

灌木密集、无乔木的缓坡之下;

长满竖直乔木、同时长满密集灌木的缓坡之下;

少灌木的乔木林、缓坡下(较危险);

茂密植被覆盖的陡坡下、山谷中(较危险);

仅有竖直乔木的陡坡下、山谷中(危险);

少植被覆盖、矿渣或经济作物种植地、陡坡之下的山谷中(危险);

长有显著歪倒的乔木林的陡坡之下、山谷中(很危险);

有明显风化痕迹、或者顶上有活动石块的岩壁下(很危险);

低洼河谷中(很危险);

曾经发生过滑坡、留下裸露滑坡痕迹的地段(极端危险)。

我们应该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绝大部分事故,在事发之前,当事人(或群体)都没有明确意识到危险的存在。笔者相信,看到上面这份清单,许多有过户外经验的读者可能会惊出一身冷汗。今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远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多数人都有与崩塌、滑坡或泥石流邂逅的机会;在户外,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估量越充分,你也就越安全。

方玄昌,科普作家,资深媒体人。1973年生人,毕业于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1999年进入新闻领域,2002年起至2011年先后担任《中国新闻周刊》科技部主任、《科学新闻》执行总编、《财经》杂志环境科技组主管编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