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研究研究者的研究

作为临床试验金科玉律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就是研究研究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它,一切脱离或拒绝“研究研究者的研究”的理论或技术,都是伪科学。

文 | 李长青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本是用来讽刺鼠目寸光的人,像螳螂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得失。不过,后来逐渐有了更多的含义,被用来形容一些复杂的关系。当用黄雀来比喻某类角色的时候,甚至还带点褒义。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一些类似蝉—螳螂—黄雀的关系,展现出科学研究的魅力。

比如医学界,除去纯实验室和动物研究,大多数研究对象是人,包括病人和通常作为对照的健康志愿者;而实施研究的科学家和医生就是研究者。很多研究者几乎不会想到,自己有时候也会成为研究对象,尤其是正在从事研究的时候。这里面的病人和健康志愿者是蝉,研究者是螳螂,那些以研究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就是黄雀了。

我们通常把病人和志愿者叫做一级研究对象;跟一级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科学家和医生就是一级研究者,同时又是二级研究对象;把一级研究者当做二级研究对象的人就是二级研究者。如果觉得有点绕,就看下面(箭头表示研究的方向):

 

这是不是很像悬疑电影的角色安排?著名的心理悬疑影片《恐怖游轮》以烧脑著称,如果把刚经历了飓风、坐着残骸飘来的幸存者当做一级研究对象,那么经过一轮杀戮、正站在底层甲板上看着他们的女主角就是一级研究者兼二级研究对象,而经历了两轮杀戮的另一个女主角则是二级研究者。不过,《恐怖游轮》是死神的恶作剧,永远不会有结果,而科学研究总是为着更好地解决问题的。

比如,有一项研究要求医生给病人做胃镜——研究目的不管是发现早期胃癌,还是为了观察病人吃过什么——如果有人事前告诉医生上级要来检查,他就会做得更仔细,操作会更规范一些;相应的,操作时间就会延长,检查的精度也可能会相应增加。这是观察者给研究者造成的影响,叫做“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最早出自一家名叫霍桑的工厂所进行的试验,目的是观察满足工人们的需求是否会提高生产力。

除了霍桑效应,还有一些著名的术语也来自对研究者的研究。比如,因为霍桑效应导致某个病人接受了不同的检查,那么得出来的结果就是不可靠的。这种效应叫做“步骤偏倚”。

临床试验中常用到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其中的“双盲”指的是病人(一级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一级研究者)。在病人分组后,他们都不知道谁服用的是安慰剂,谁服用的是药物。让一级研究者不知道分组的情况是为了消除他对实验预期期望的影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研究者基本都希望或倾向于药物或手术是有效的。这种预期会或明或暗地提示服用真药的病人汇报好的结果,记录时也更倾向于记录好的结果。预期影响到研究者的这种效应叫做“观察者期望偏倚”。

“黄雀在后”式的研究研究者的研究在国内开展得还很少,很多临床科研人员对这些效应和偏倚也很不了解,甚至在课题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带着偏倚。这样的论文写成之后,不仅最终结果不可信,整个实验设计都会受到国外同行评议的质疑。最终,洁身自好的人会将论文束之高阁,急功近利者要么试验步骤或数据造假,要么花钱在国内垃圾杂志上发表。如果政府或者商家因为看中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投资支持,就会造成比较重大的损失。

任何研究都是人在做,而这个世界上除了少数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原则的人,多数都有私心、会犯错,这是事实。只要是事实就可以研究,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减少这类错误的影响。作为临床试验金科玉律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就是研究研究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它,一切脱离或拒绝“研究研究者的研究”的理论或技术,都是伪科学。

 

李长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各一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热心公益科普,参与创立健康中国人网并任主编。

审校:夏健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