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玄昌:审视课本上的逻辑(三)

阐明道理,无需不顾常识无中生有的案例;过于夸张的案例反而可能会失去教育意义。今天的课文可能就是明天的经典,编撰教材的教育部门,以及守护课堂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比古代经典更严格的要求来对待课本和课堂。
(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大学科学素质公开课内容整理。请阅读:《审视课本上的逻辑(一)》《审视课本上的逻辑(二)》)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借黄药师之口批评了古代圣贤的言行思想:“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前两句说的是孟子所编的寓言缺乏合理性,后面两句则是指责孟子自身的行为与其提倡的“忠君”思想相违背,不去找周天子而去向诸侯国求官做。其实后面两句指责是说不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做好地方官为一方百姓造福,与“忠君”思想有无关联不说,至少算不上相悖,总不能说忠君就一定要随侍在君侧吧?不过如同孟子所编出的、违背常理的寓言,在我们的课本上并不少见。最典型的,莫过于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了讲一个简单的道理,用夸大到超出常识的“案例”,反而会失去“励志”的教育意义。各位不妨仔细想想,当你在现实中遇到困难时,真的会从愚公移山的寓言中得到激励、获取勇气吗?假如我们用真实的案例,对于人们的激励作用可能会明显得多。比如,我们完全可以用河南郭亮村老百姓在缺乏机械力量帮助的艰难情况下开挖出郭亮洞的现实奇迹来替代愚公移山寓言。愚公移山毕竟已成古典寓言,无论如何大家不会当真;真正令我担心的是今天课本上出现的那些被当成事实的虚构故事,被当成真理的胡言乱语,以及那些似是而非的、用来说明大道理的警示性“案例”。在此举三个例子,均取材于人教版初二语文课本下册。

第一个例子是地质学家位梦华所写的《旅鼠之谜》。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来自道听途说的谣言当真,相信旅鼠真的会在群体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集体自杀,包括主动迎向天敌,以及集体迁移跳海。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带有神秘色彩的暗示和警示。

关于旅鼠集体跳海自杀的真伪,方舟子有一篇文章《旅鼠集体跳海自杀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对此解释得很清楚;至于旅鼠主动挑衅天敌,或许是某些旅鼠因感染弓形虫而偶一为之,决不是如课文所说的、周期性的、群体性的常态行为。按照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用一个等同于虚构的案例,跟我们说明了两个大道理:第一,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是有局限的,大自然比我们更有智慧(文中直言“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第二,人类必须节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或许,还会有许多教师和学生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敬畏自然”四个字。

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是有局限,人类也确实需要节制自己的行为,这都没有错,但我们不能通过一个错误的案例来得出这些结论。位梦华的这篇文章无意间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在我们试图用科学方法来解释某一自然现象时,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核实这种“现象”是否真实存在。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哲学教授严春友所写的《敬畏自然》。这篇文章节选自散文《大自然的智慧》,后者还被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收录。对于这篇文章,我给八个字评价:思维混乱,通篇呓语。网上有全文,大家可以自行去查阅。相信只要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难以想象这样荒唐的文章会被收录进入中学课本;更加难以想象的是,语文老师该如何来给学生讲解如此前言不搭后语、充满事实性错误、四处竖稻草人且前后矛盾重重的乱文。

第三个例子,则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吴刚,说来还挺巧,他的博士生导师跟我还熟悉,是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的研发者朱作言院士。再次按照中学教育模式提炼一次中心思想:这篇文章通过描述罗布泊及其周边环境的千年变迁,向我们发出警示:人类的不当行为对自己家园的破坏力超出我们想象,甚至能在不经意间令山川易景。

乍一看,这篇文章从事实描述到结论推演都没什么问题。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更多信息,却可能会对这一推论提出质疑。在严格意义上的“人类”(智人)诞生之前,撒哈拉大沙漠就已经开始形成、扩张,期间猿人和直立人对于撒哈拉地区环境变迁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大,需要更系统的分析。至于罗布泊,水面面积从千年之前的数十万平方公里,演变成上世纪初的千余平方公里,再到后来的水面彻底消亡,不同阶段人类行为的影响究竟占比几何?这同样需要全面评估。完全有一种可能,是在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的不当行为助推了最后结果的出现。因此,尽管我认同作者的立意,但不能认同其推论过程。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三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者都不是该话题所涉及领域内的专家。我之前多次强调,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言论,隔行学者(科学家)的权威性等同于公众。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对于类似“愚公移山”的寓言或者典故,其实是有不少同学提出质疑的,他们会觉得这样的故事未免太假;但对于《旅鼠之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类貌似真实的故事,或者是貌似有理的推论,学生们未必能意识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误导。今天的课文可能就是明天的经典,编撰教材的教育部门,以及守护课堂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比古代经典更严格的要求来对待课本和课堂。(待续)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