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读物漂流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嘉宾发言

4月21日,中国教研网联合科学猫头鹰,共同启动、推出“精品读物漂流进校园”公益赠书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科学猫头鹰咖啡厅举行,赠书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以下是嘉宾发言文字稿,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方玄昌发言: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我的第一本科普读物是大我十岁的哥哥留下来的小学教科书《自然·常识》那时科学带给我的好奇和兴趣应该跟多数小孩最早接触到科学时没有太大差别;真正让我发现科学之美的是大约11岁时在一家理发店偶然发现的、不知名的半本杂志上面刊载的半篇文章,是介绍类星体的,其主题是推断类星体的中心应该是一个巨型黑洞。

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接触了“类星体”“黑洞”“红移”“光年”等概念,并且清楚地了解了我们现在通过射电望远镜看到的遥远的宇宙图景其实发生于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年之前。并且,当时对于宇宙学几乎一无所知的我,通过很长时间的艰难阅读,我从这半篇文章所了解到的这些概念和信息,与我成长之后所了解到的居然并没有太大出入(也就是说,我大体上是真的已经读懂了这半篇文章)。在随后的中学生涯,我开始对同班同学讲述这些宇宙诞生早期的故事,令我的许多同学听得如醉如痴。

这个故事说明,尽管武侠小说中常常写到的、某个幸运儿掉入山洞捡到一本“武学秘籍”而练成绝世武功的故事其实是虚幻的,但一个有心人通过半部“科学秘籍”而爱上科学、甚至因此成为大科学家或者科普大家,却是可能的。一直到今天,我对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兴趣依然胜于其他一切学科领域,从中也可见幼年接触事物对于兴趣培养之重要,金庸所谓的“最好交情见面初”。

对于科学之美的认识与着迷,常常是由外而内——总是先了解自然及其运行规律的奇妙(科学的外在美),然后再去细究这些发现和解释自然运行规律的方法和手段。让我真正体会到科学的内在美,体会到其逻辑自洽、无懈可击的思维方法之美的,还是中学接受的物理和数学教育。科幻、魔幻和玄幻看起来也很美,但当我认识到科学的内在美之后,这类玄幻之美即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兴趣培养与教育引导,对于青少年接受科学、体会科学的魅力均不可少。

在我早年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诸多科普读物,极少有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阐释;今天的青少年则比我要幸运的多,因为这个时代,方舟子和他主办的新语丝,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优秀科普作品,尤其是方舟子本人,他将有趣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方法完美结合,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到科学思维、领会到科学精神。

今天我们组织的这场活动,正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尽早这些优秀的科普读物。这批书会有知识传递,更有思维引导。

最近中央下发了文件,要将科学普及和科学创新提高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我看来,对青少年的科普正是下一代“创新”的开始。我期望这场活动能够广泛、深远地影响到中国的中小学生,让更多年轻人尽早接受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中国教研网总编辑朱立祥发言:

我是一个生物学科的老师、教研员,后来做了北京市教研室的领导。我在备课的过程中,碰到很多问题。虽然我是北师大毕业,但是大学学习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遗传学、进化论……学了一串,并没有人把科学方法给你显性化,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的。

后来我读了方舟子老师的一篇文章,名字我记不住了,就是讲两件事情同时发生,这两件事情会是什么关系,第一件事情一定是第二件事情的原因吗?在坐的大家可能都明白。但是我们的学生不明白,我们的社会大众更不明白。两件事同时发生,往往人家就以为一件事情是另一件事情的原因,导致了它的结果。事实不是这样的!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很可能是偶然的,相互之间什么关系都没有,最多是可能相关。我感觉方舟子的解析特别精辟。

为什么我们课堂里面、考试的时候,对于这样的两个点更多找的是因果关系?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两个看似相关的问题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的太少了。我还看到我的领导、同事,写过这样的调查报告:经常参加补课的同学,学习成绩会越差。这个表述是什么?这么表述就是补课成了成绩差的原因。我就跟我的领导讲,不能这么说呀,我们要清楚,这些孩子为什么要补课,是因为他本来学得就差,他们本来就是属于没学好的群体,他补了课可能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但我们不能说越补课成绩越差。

所以读了方舟子老师这本书,我就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我的同事。我说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它们的关系我们要捋清楚,这就是科学思维。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故事。

我还想分享第二个故事。我非常自豪的一点是,我是安徽桐城人。在座的学科学的多,学文学的少,学文学的一定知道桐城派。我想告诉大家,我自豪什么。我的妈妈一个字不认识,我小时候玩去了,她就喊着我的小名,你怎么还不去读书啊?在她眼里,学习就是读书,读书就是学习,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呢,我们老家还有一句俗话,因为桐城出文人,方苞、姚鼐、戴名世、刘大櫆,这是桐城派的“四祖”,两百多年的文坛,也就是五四之后才被PK下去了。因为它属于古文,现在是白话文了。但是桐城有一个特别好的家风,或者叫我们这个地方的风俗,就是你家里面再好、再富,“富不丢猪”。过去家里面养猪,那么家里面泔水、剩饭、剩菜都可以喂猪,人吃不了的来喂猪,猪产生价值,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家风里面的勤俭。第二个就是,穷不丢书,再穷不能把书给丢了,再穷也要去读书。

所以我想“富不丢猪,穷不丢书”,这是我们作为安徽桐城人,作为桐城的一个地方文化,我觉得跟我们今天这个读书、图书漂流,有密切的关联。

我2015年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辞职,来到了教研网。这是一个面向全国的网络教研平台。我们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研员和老师,来做网络教研、提供服务,我们服务什么呢?其中对老师而言,我们创造机会,让老师们来读书,这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跟科学猫头鹰的方老师、晨光老师,我们一拍即合。我们可以一起做这样一个工作,让更多的老师能够读书,让更多的老师能够带着我们的孩子来读书,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活动的缘由。

陕西陇县副县长赵强发言:

我是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赵强,分管教育、体育、卫生及市场监管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我们农村教育的一些情况。

就拿我们陇县为例,陇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端,距离西安市两百多公里,有高速公路直达,面积是2270平方公里,人口是27万。从人口数量看,我们县没有咱“村”大、没有北京中关村大。当然不要嫌我们人少,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的小”。(笑)

我们是国家级贫困县,六盘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当然这个贫困是相对的。我们中国有很贫困的地方,比如说像四川的凉山、宁夏的西海固等一些地方,确实是很贫困,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陇县相对还是不错,我们在扶贫攻坚中中央提出的叫“两不愁,三保障”,所谓“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按这个“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来讲,我们陇县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当然也有极端贫困的,那属于个别的情况。以家庭为单位,年均收入3150块钱,这就算是不贫困。按照这个要求,我们目前还有四、五万人没有达到标准,但是他们在今年应该全部达到这个标准。到2019年,按照国家的要求,我们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基本上是这么个情况。

再说说教育这方面现在是怎么个情况。从2010年以后,这五、六年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卫生的投入非常大,就我们陇县来讲,学校也是楼房化,操场是硬化软化,学校的面貌变化很大。农村地区的交通,我们是关中平原西部,是在秦岭山区和渭北丘陵中间,所以我们农村的交通也非常方便,基本上每一个行政村都已经通上了水泥路,所以这些基本的学校硬件条件还是可以的。

但是我个人感觉,就是我们的这个软件方面,尤其是对学生教育方面,这个差距还非常大,尤其是科学教育方面,我感觉我们基层这方面差距是相当地大。

有一年春节,我在县里值班,开着车到处转,到一处寺庙前面,就有一些初中学生、小学生,过年没事,就在那烧香、磕头、上贡。还有一个就是我到农村去过,有些农村的群众,家庭条件也不太好,也生病,但是我看了一下他吃的药,也不知道写的什么名字,反正整天就是吃这种药。问他一瓶多少钱,他说一瓶八十块钱,几天就得吃一瓶,我给他讲,不要这样,你有什么病的话,你到正规医院去看,这种药还是尽量少吃。我也不能说得太多,说太多也不顶用。

根据我的体会,我们现在基层的教育、我们农村群众的科学素养,简直是太差,确实需要提高。提高了群众的科学素养,不仅对我们下一代,对我们现在的家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我个人来讲,我也是方舟子的粉丝之一。我个人认为方舟子先生是当今最优秀的科普作家,没有之一。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能够让中小学生读到以方舟子这样优秀的科普作家为代表的人写作的科普书籍,能够对提高我们农村基层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说这次科学猫头鹰和教研网搞这么一个活动,确实对学校有非常大的帮助。我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共同努力,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让我们所有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教师代表北京市西城区生物科教研员杜玉芬老师发言概要:

读书可以增加人的正能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增加我们自己的正能量,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正能量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

教师代表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于富英老师发言概要:

我们的孩子真的没有这样的科普活动。我们的课外小组,想请外面的专家给我们讲科普知识,我都不知道给人家什么主题,所以我说通过参加这个活动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更希望把科普图书带给我们的孩子。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