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6年9月

药物治疗多动症,耐药后果要警惕

1980年,注意力缺陷障碍(ADD)被列为精神疾病,如今这成了孩子们的专有疾病,即小儿多动症,或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该病催生了巨大的药物市场,如利他林、苯丙胺。

患有ADHD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具有暴饮暴食、酗酒等问题。精神病医生安德烈( Andrea Johansson Capusan)通过对孪生子的研究发现,ADHD主要与遗传有关。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DHD治疗存在误区。

法国宣称可在体外生成人类精子,将用于治疗男性不育

9月12日,《新科学家》报道称,法国研究团队首次成功于体外生成人类精子。他们的研究自精原细胞开始,最终得到人类的精子。

研究相关论文已经于2016年8月31日发表在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生殖生物学》(Biology of Reproduction)。

Kallistem公司的Philippe Durand领衔了此项研究。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一个类似睾丸中某个结构的生物反应器,其中有细精管束。细精管让精原细胞与睾丸中的支持细胞(起到机械支持以及提供营养作用)不断接触,这有助于促进精原细胞成熟。

远离富贵病,还得吃膳食纤维

编辑 | 孙 滔
审校 | 夏 健

人们对膳食纤维并不陌生,电视广告、报纸和网络经常提及。大家都知道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有益健康,那么膳食纤维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好处?我们一天需要多少?

什么是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由Hipsley在其论文《膳食纤维和妊娠血毒症》中首先提及的。1956年,英国一个军医Cleave提出:西方国家中的某些现代疾病很可能是因为日常食物中去除了大部分膳食纤维所致,这说法被后人解读为“膳食纤维假说”。从此,膳食纤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焦虑有害,切勿讳疾忌医

面对生活中或者身体上的问题,我们经常为之烦躁却假装它们并不存在。其结果就是,一种慢性的焦虑发生了,这对健康危害很大。

一般的焦虑能够使你恶心或疲惫。但你知道吗?科学作家泰玛·艾伦菲尔德(Temma Ehrenfeld)说,焦虑甚至可以引起腹泻、尿频、头痛和肌肉疼痛。

当人们害怕时,心率和呼吸会加快,肌肉会变得紧张。如果面对危险,这是一种正常的“战或逃”应激反应;但如果这种恐惧说不清道不明,无法采取任何实时的解决措施,身体的反应就会持续下去。这对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造成更多的焦虑。

产褥热之战:是谁终结了母难日?

一个新生命诞生,很可能需要付出母亲的生命,这就是“母难”。19世纪的产科学尽管有了巨大的进步,“母难”并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是产褥热。同其他瘟疫一样,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医学难题。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类对于感染性疾病还几乎一筹莫展。

猜测

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格言中就有这样的判断:“孕妇患上子宫丹毒,则为死症”。所谓“子宫丹毒”就是产褥感染的一种。医圣说,染上了,必然死亡。

减肥受挫怎么办?

减肥受挫别着急,这些方法让你满血复活。大多数人在减肥6个月后都会遇到停滞。可以尝试以下解决方法:

回顾你的饮食和活动记录,确保自己没有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运动量。

每天摄入的热量减少200卡路里,除非这个量会影响你的健康。

每天的锻炼时间逐步增加15~30分钟,如果可能的话,强度同时也增加。

喝酒是怎么死人的

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给好朋友当伴娘,然后被鼓动喝酒,自己也发疯似的喝酒,这样的场景在国内的婚宴上司空见惯。有的新郎、新娘、宾客觉得这很有面子,不过最近的新闻中,有美女伴娘因为饮酒过量瞬间变成了一具尸体,喜事办成了丧事。

我常说:你可能没有亲眼见过喝酒喝死的,但一定听说过。可见过量饮酒会死人,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然而真到了酒席上,依然没多少人把这当回事,要么劝人多喝,要么自己多喝,乐此不疲。哪怕身体已经发出警告,出现了诸如面红耳赤、口齿不清、心跳加速、恶心呕吐,甚至胡言乱语、神智错乱等症状,仍依然故我。

过量喝酒为什么会死人呢?这得从酒精的代谢说起。

徐婷漏掉的一课:如何面对一种可治愈的癌症 | 医话淋巴瘤

编辑 | 孙滔
审校 | 夏健

 

徐婷生前求助中医治疗淋巴瘤,图自徐婷微博

 

前不久,26岁的女演员徐婷死于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引发了公众关注。早些时候,48岁的罗京、33岁的李钰、34岁的阿桑等演艺界明星都死于淋巴瘤。于他们,淋巴瘤是可怕的杀手。

 

再看政商界:李显龙、保罗·艾伦、霍英东、李开复等都是淋巴瘤患者,除李开复尚无法计算,其他人都在患癌后活了20年以上。于他们,淋巴瘤不过是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

 

淋巴瘤究竟可不可怕?有多可怕?信赖传统医学的徐婷犯了什么错?中西医在与淋巴瘤的较量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试结合医学史和最新文献对这几个问题做一“综述”。

胆固醇被平反了吗?

“鸡蛋、海鲜含胆固醇高,胆固醇吃多了容易得心脏病,要少吃。”类似的说法讲了几十年,几乎成了健康常识。偏偏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往往是好吃的食物,让人不得不经常抵制美食的诱惑。但是近年来在网上经常听到为胆固醇平反的声音,好像给美食家们带来了福音。比如最近有一篇火遍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取了一个很耸人听闻的标题,叫《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文章中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美国政府部门最终接受胆固醇并非令人担忧的营养物,那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从现在起被认为是安全食品。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根本就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分,胆固醇在我们体内不会导致任何阻塞,不会导致心脏病,等等。有好几个人都把这篇文章转给我,问我这篇文章说的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