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多动症,耐药后果要警惕

1980年,注意力缺陷障碍(ADD)被列为精神疾病,如今这成了孩子们的专有疾病,即小儿多动症,或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该病催生了巨大的药物市场,如利他林、苯丙胺。

患有ADHD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具有暴饮暴食、酗酒等问题。精神病医生安德烈( Andrea Johansson Capusan)通过对孪生子的研究发现,ADHD主要与遗传有关。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DHD治疗存在误区。

 

精神病学家理查德·索尔(Richard Saul)在新书《不存在的ADHD:小儿多动症的真相》中呼吁,将ADHD从《(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去除,并且停止用含兴奋剂的药物治疗孩子的注意力缺陷问题。

许多成年人也经常自我诊断为注意力缺陷障碍,这完全靠不住。索尔博士举了一个例子,一位36岁的男性认为自己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实,他的睡眠障碍只不过是由于多喝了几杯咖啡而已。

兴奋剂药物治疗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预测的。长期暴露在这些药物中会导致身体产生耐受性,意味着需要更高的剂量来产生同样的效果。而这样的治疗,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会产生比疾病本身更糟糕的“效果”。

美国禁毒署已经将利他林和类似药物列为II类毒品。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儿童和家庭中心主任威廉·佩勒姆(William E. Pelham)认为,对于真正的ADHD,应以为行为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参考文献: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media-spotlight/201609/does-adhd-exist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9/160905114804.htm

http://www.today.com/health/5-things-every-parent-needs-know-about-adhd-t90421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