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临床的数字化医疗 

文|李长青

一说到数字化医疗,很多人会想到远程会诊、电子病历等等。其实这只是工具,真正做到数字化医疗,应该是涉及到更加系统和智能的临床决策。很早以前我读《哈里森内科学》概述,关于诊断的部分就想到这个问题。目前看来,不光诊断,治疗和随访等重要的临床决策也在走向数字化。

数字化决策与传统决策模式的不同,就是用客观可量化的指标,来代替医生的个人主观判断,使更多病人得到最高证据的诊疗。其实这样的量化指标一直有,比如心衰病人的射血分数低于多少就要考虑放置起搏器,贫血病人血红蛋白低于多少就要考虑输血等等。但如果是一些复杂的临床决策,就不能依靠单一指标,比如决定器官移植的先后顺序,没有一个单一指标可以决定哪个患者可以优先获得稀缺的器官捐献,需要考虑多重因素,比如年龄、身体机能、自理能力、医学检验指标等等。当然还有一些起决定作用的非医学因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复杂的医学决策需要考虑多重因素,这肯定是人们的共识。

当一件事情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时,哪些因素更关键,影响更大,哪些因素相对影响较小,传统上是由负责的专业人员来决定,或者通过开会讨论的方式来决定。前者免不了个人的主观影响,后者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做过临床工作的都知道,有些病例讨论就是互相扯皮的过程。循证医学为此开辟了新的途径,那就是通过大样本的病例统计,用数学的方式确定哪些指标有显著意义,哪些没有,包括抽血化验、影像、药物和手术等等。

上面那些指标常见于一些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很多依然是单因素的,虽然分析的过程考虑到了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的分析是通过临床研究实现的。而这些研究不止产生单因素的决策,也产生了很多多因素的决策工具,比如各种各样的评分系统。

评分系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越来越普遍,一个具体体现是:在美行医,几乎每个医生都会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叫做MdCalc的免费app。这款app最早由两位急诊科医生设计,目前是各个主要app商店中医生使用最多的app之一,集合了500多个医学公式,评分和临床决策工具。据统计,截止2017年有65%的美国主治医师和79%的住院医经常使用这个app。

打个比方,我昨天在门诊的工作是做手术前病人的评估,为门诊的手术患者开绿灯。在做完常规的问诊和查体后,我会打开app里的RCRI,里面列举了6个问题,每个问题回答是的话得一分,如果0分就不用再做任何检查,直接建议手术。如果分数比较高,提示手术中和手术后发生心肌梗死等意外的风险比较大,那就要再做DASI评分,这个评分包含12个问题,每个问题评分不同,满分58.2,意味着身体机能完美,可以承受手术。分数越低手术风险越大,全科医生可以根据这些评分决定病人是否可以接受手术。

除此之外,常用的评分系统还有:评估酒精戒断症状的CIWA-Ar评分,评估病人短期内重大心血管事件风险的HEART评分,评估病人远期心血管疾病风险ASCVD评分,评估病人肺栓塞可能性的Well评分,评估病人肝功能状态的MELD评分等等。这些评分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的诊疗措施,包括是不是要用镇静剂,要不要吃降脂药,需不需要请心脏科会诊,需不需要溶栓治疗,是否可以进入肝移植名单等等。

这些工具大多是通过大样本人群的统计分析出来的,有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有些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不用怀疑这些评分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可以肯定是当前最佳的决策工具,因为它们基于的是当前的最佳证据。而循证医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最佳证据往往和最优秀的医生的相吻合。

如果大家都会用而且常用这些数字化的诊疗工具,那么就可以保证更多的病人享受到最佳医学诊疗。如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工智能辅助医疗,那几乎可以肯定也会是以这些为基础。

07/27/2022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