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请注意:老住院不是好事

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癌症、艾滋病……都可以归到慢性病里面,这些病对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还有不容忽视的特点:同样的疾病,不同人之间的结局相差很大,比如反复急性发作、很快死亡或致残、基本能维持正常工作生活、超过平均预期寿命等。

评价慢性病人的治疗和保健效果有多个指标,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长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为什么要谈论住院次数和住院时间长短?

第一,因为住院情况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住院次数越多、住院天数越长,往往病情也就越重、生活质量越差。喜欢阴谋论的人可能会得出住院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结论,实际上住院和健康恶化,前者是果,后者是因。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无论中外,大多数病人都是在情况恶化到难以居家和工作时才不得已住院。

第二,跟复杂的化验和体格检查指标相比,住院次数和天数更容易统计,几乎没有偏差。

第三,住院情况还反映了疾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住院的人越多、住院天数越长,劳动力损失越多、花费越大。尤其是非计划入院的病人,打乱了医院的很多安排,对其他病人的住院治疗也会造成影响。

第四,医院的环境毕竟不如居家舒适自如。要知道,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对患者的疗养有很大影响。

既然住院情况是慢性病控制情况和相关经济负担很重要的指标,那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随访因为能够减少其住院天数和次数,就是好措施。

英国最近的一项调查分析认为,病人诊治的连贯性,尤其是长期找同一个医生看病,可以减少病人的非计划住院。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医学杂志(BMJ)》上。该研究发表后,BMJ的推特号马上给予了推荐。在BMJ杂志的网站上,有不少医生和研究者留言表示关注。

这项研究探讨的是病人诊治连续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传统的问题,也很容易理解。比如住过院的病人,如果一直由住院时的主管医生负责随访,那么病人的预后就要好得多,包括减少住院的次数。最新的这项研究针对的是一些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初级诊疗,研究发现,如果他们在初级诊所一直由同一个医生服务,就能够减少住院的次数。换句话说,如果经常更换医生和诊所,那么就更容易住院。

这个结论对于医疗政策和医疗实践都有意义,对于慢性病人又有什么提示呢?

第一,就医方便的重要性。很多病人倾向于去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看病,这对于有些病人或许必要,但对于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人则未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这类需要长期治疗、监测和调整药物的情况,就医的便利性决定着病人是否能够规律、系统地治疗。动辄跑首都、省城大医院,不如反复多次光顾小医院和小诊所,因为在治疗这些病的时候,专家和小医生的方法和药物都一样。

第二,稳固友好的医患关系。稳固的医患关系意味着相互信任和长期稳定的联系,这对于很多慢性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影响病情控制好坏的直接因素。医患关系稳固,病人对医生的嘱托就更容易严格遵守,包括服药的剂量和次数、随访的间隔等等。医患关系友好,医生在制定诊疗计划的时候,就能更好为病人的工作、家庭等环境问题考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病人交流,进行健康教育。

其实病人也知道诊疗连续性的好处,很多慢性病人都希望固定一个医生,但落实诊治连续性不得不考虑到国情。中国当前的基层医疗水平整体较为低下,医疗资源匮乏,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经常受到挑战,要求慢性病人固定一个医生看病和随访很多时候并不现实。即便在医疗水平和保障比较先进的发达国家,在诊治连续性方面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比如上述研究文章后面就有芬兰医生对自己国家现状的吐槽。何况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差异巨大、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呢。

李长青,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猫头鹰作者,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孙滔;审校:夏健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