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还得面对面

求助于网络上的医生存在很大的风险。

网络诊病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症状描述过于简略

诊断疾病有时候就像破案,人证、物证、作案动机、时间、地点、工具,一个也不能少。网络上很多医疗咨询只有一个简单的症状描述:我肚子疼怎么办?我的孩子发热怎么办?我最近吃不下饭怎么办?虽然这些症状90%以上都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小毛病,但既然咨询者自己已经感觉被困扰到需要找人咨询了,至少说明他自己不敢确定这是否是无足轻重的小毛病,怀疑自己身体里有隐藏的“大案、要案”。既然是“大案、要案”,那么破案就可能有难度,要让医生隔着网络就诊断是极不现实的。

二、信息转述失真

我们的语言虽然丰富,但经常表达不出我们的真实意图,病人尤甚。记得看过一个说法,说人的真实意图,口头语言能够表达出的仅占30%,其余70%要靠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如果是转述,由于个人理解的不同,很多重要信息会丢失,比如病人家属代病人介绍病情和症状。

网络咨询很多是代人求诊,信息的失真百分之百存在。要在病情信息转述中避免信息失真,最好的方法是用专业术语写成书面病例资料(也叫病历)。这是既高效又准确的病情信息保存和传达方式。大部分情况下,病人自己说上半天,都能写一部鸿篇巨著了,可里面包含的有效信息也不如医生写的一页病情介绍。而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的书写训练是写不出病历的。这就如同目击证人把犯罪嫌疑人的性别都搞错了,还怎么破案呢?

三、主观选择偏倚

网络咨询者或许也去医院就诊,或许也在网络上自助搜索查询,或许也会咨询多个医生。那么,当咨询的对象、观点不一致时,如何选择信息,就和咨询者主观因素紧密相关了。一些人自己会选择病情相对较轻的那个,比如在自限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可能性之中相信是自限性疾病,于是会告诉自己再等一等。这也是多数癌症病人都要拖到进展期才下决心做彻底检查的心理基础,这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所以,既然自己没有勇气去接受最差的结果,网络对面的医生又不能拖你进医院,那还是当面求助专业医生吧,对你的帮助更及时、有效。



四、资质问题

网络时代有一句名言——“谁也不知道屏幕对面的是人是狗”。网络医疗咨询鱼龙混杂,虽然也有不少比较靠谱的知识和专业人士,但伪科学和不靠谱的“知识”、骗子更多。网站再大,点击率再高,内容审核再认真,人员资格认证再严格,也远比不上任何一家二级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如果收藏夹里没有保存靠谱的科普网站,在网上转悠半天碰上专业人员的可能性,还比不上花半天去正规医院挂号排队。在医院也许会受气,也许会被过度治疗,也许仍然会被误诊、误治,但在中国当今的条件下,这依然是最佳选择。就好像虽然对警察不满意,但危难当头时立即拨打110,总比发微博靠谱。

说一千道一万,靠谱的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进行知识储备;而有选择的网络咨询虽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的原则,但无法提供详细可靠的诊治意见,切不可病急乱投医。

李长青,猫头鹰作者,健康中国人网主编,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编辑:孙滔;审校:夏健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