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系”为何不能质优价廉?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老家的人如果要买东西,只能去位于乡政府附近的供销社。记得那是两个巨大的门脸,一个卖日用品,一个卖生产资料。改革开放后,因为周边各种小卖部的兴起,东西略贵、服务态度差、货物种类不全的供销社就逐渐倒闭了。
这大概是上个世纪国营被民营取代部分的典型案例了,但这种市场主导的优胜劣汰并没有在医疗领域出现。“莆田系”因“魏则西事件”而成为劣质医疗的代名词才刚刚被公众知晓,但在医疗圈内却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为什么以“莆田系”为代表的民营医院没有像小卖部取代供销社那样成为医疗领域的有益补充,反而成了劣质医疗的主力呢?

“莆田系”是以莆田人为主的民间资本,是从全国各地电线杆子上的“老军医”发展而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主要的目的当然不是救死扶伤,而是为了赚钱。不幸的是,公立医院的服务价格已经很低了,虽然最近提高了挂号等费用的价格,但依然很低,所以“莆田系”也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来吸引病人:公立医院挂号费低,他们就免挂号费,甚至还附送很多在公立医院价格本就比较低的免费检查。

收入高于投入才能赚钱,那么价格就得高于成本。依靠常规医疗项目,“莆田系”这样拼价格的医院是难以为继的,因为过低的医疗价格更加难以招募和留住合格的医疗人员。怎么才能维持运转和盈利呢?“莆田系”们的唯一出路就是提供公立医院所没有的服务。

然而目前在国内,几乎任何最新和有效的医疗技术,基本只能依靠三甲大型医院引进和实践,也只有这些医院才拥有这样的视野和高能力的医学人员以及足够的病人群体,才能支撑新技术的开展和提高。而“莆田系”的管理者是非医疗专业出身的商人,再加上整个社会缺少医学专业精神,对医学和临床缺少敬畏精神,不可能引进真正高端先进的医疗技术;任用的医务人员也普遍学历较低、专业能力很差。“莆田系”既要开辟公立医院缺少的项目,又没有能力引进真正科学有效的先进技术,就只能把一些公立医院淘汰的技术和仪器包装成高科技,或者将一些技术难度不高的项目扩大适应症,或者大力推广中国特色的另类医疗——针灸、拔罐、开中药,或者针对特定病人群体进行堕胎、性病、不孕不育、男科等等“治疗”。他们用“疑难杂症”、“绝症”吓唬患者,夸大宣传功效、疗效,贬低三甲医院(尤其是“西医”)。报纸、广播和电视里充满了这类在稍有科学素养的人眼里滑稽可笑的剧情和表演。

“莆田系”或许兜里有钱、上头有人,但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没有能力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是闹剧,也是悲剧。

李长青,猫头鹰作者,健康中国人网主编,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