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转基因问题中的人性

2014年8月17日,华中农大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安全证书到期。从现状来说,这一天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到不到期,转基因水稻短期内都不可能商业化。但从支持转基因的人心理上来说,还是会有一些不同。毕竟这是一个时间节点,意味着某种抗争的失败。

在这几年的转基因口水战中,涉及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法律、逻辑的争辩,但大家很少谈到那些争议核心的人——转基因研发人员,他们的感情。作为一名科学记者,在此,我想说一点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

“我非常想知道,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你们为什么反对,你们内心的想法是什么?”2013年6月,在林拥军的实验室旁的一间小办公室里,他这样对我说。林拥军是真的很困惑,他不明白,这样一个在他看来“根本没有问题的东西”,大家为什么这样反对。

在转基因科学家中,除了少数年轻一点的,实际上很少有人经常关注网络,他们对于潮水一般的质疑和批评,首先是感到困惑,他们理解不了大众为什么反对,更不清楚反转人士中都有什么动机。

我见到林拥军时,他穿着一件白衬衫,脚穿一双布鞋,看起来像个乡镇中学的生物老师。他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对于农村他相当了解。他详细告诉我,现在稻田里有哪些种类的害虫,哪些省份流行什么病虫害,他都去看过了;今年什么气候,预计什么虫害会爆发,虫子会顺着哪一带迁徙,他都在时时关注。

在闲聊中,我问起,你带了这么多博士,都去哪里了,是不是有些也去孟山都那样的公司了。他眼里就闪过一丝光,说能去孟山都那还是不错的,能就业就好。语气中还有点欣慰的意思。中国转基因迟迟不能商业化,自己培养的人才实际上都没有用武之地了。我听着有些悲凉。

到了7月13日,我们报社做了一次转基因大米品尝活动,邀请了20多家媒体来品尝转基因大米做的寿司,陈君石院士做现场科普,林拥军视频连线。事实上,由于电脑的小问题,林拥军和他的学生调试了很久。在问答环节中,后来有记者提问林拥军,问转基因水稻一直不能产业化,对于你和你的团队有什么影响?

林拥军的大意是说,科研就是他们的职责,虽然有时候也感觉很沮丧,但是相信总有一天会放开的,总会有一天能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的,所以要加倍努力研发之类。

话没有说完,陈君石院士抢过了话头,直截了当地说:转基因技术不能被商品化,对于研究团队,对同行的科学家继续从事研究工作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陈君石说,在农业转基因重大专项中的科学家,有名字的大概有400多位,这400多个相当一部分是顶尖的科学家,他们的职称和名声都到头了,只想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又以禽流感打比方,说(转基因不能商业化)“给科学家的心灵打击,不是几个月能恢复的。”

当时陈君石的语气有些激动,林拥军说,“我非常赞同陈先生讲的,陈先生敢说,但我不敢说。因为我们感觉很为难,我们左右不了政府,非常难受。但是科研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必须干。”

说完“我们必须干”的时候,林拥军就哽咽了。这一幕出人意料,现场突然陷入寂静之中。在大约5秒后,突然有一位女记者小声说了一句:此处可以有掌声。现场才响起掌声,这一幕才算过去。——感谢这位记者。

我很难忘掉这一幕。这几年来,华中农大的转基因水稻陷入了各种是非争议中,林拥军作为主要研发人员之一,无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我想我都会支持林拥军。我在网上看见反转人士的各种辱骂中,最受不了的就是骂这些科学家是“汉奸”“卖国贼”。

我有时会想,像林拥军这样水平的科学家,如果真要投奔孟山都、杜邦、先锋这样的公司,拿个上百万的薪水有什么难呢,还不用这样窝在中国天天被人骂。

更重要的是时间。人的一生,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从95年开始研发转基因抗虫水稻,到获得安全证书,历时14年。14年过去,原以为大功告成,没想到一等又是5年,5年过去了,转基因商业化前景仍然不明。按照流传出来的消息,说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是最后一步,那么,或许还要等上10年,20年。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19年呢?有多少个29年呢?好比有个作家签约了出版社,要出一本书,呕心沥血十多年写成,结果说不能出了,也不告诉你原因,

还一边勉励你:你再好好改改,总会出的。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在这样操蛋的现实面前,我没有任何情感力量来支撑我指责华中农大做错了什么。大家指指点点的时候,好歹还能安心工作,还有些成果可以发表吧。

我认为,一个国家辜负了几个科研人员——几个正常的人(某种程度可以说是欺骗),这是不能被那些宏大的理由搪塞过去的,是很严重的事。这也是我们转基因所有命题中首先应该去正视的,因为它不不符合道德,不符合人性。

文/洪广玉(北京科技报记者,长期报道食品安全领域。)

(本文选自新书《转基因“真相”中的真相》,购买请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猫头鹰商城”)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