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新解

抑郁症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精神疾病,有“精神感冒”之称。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乃至自杀行为,所以抑郁症是30岁以下青年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对于抑郁症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日前,中国学者通过抑郁症实验动物发现,大脑外侧缰核神经元过度表达βCaMKII蛋白,很可能是引发抑郁症的关键分子机制。这一重要发现已经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虽然市面上已有数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但新发现暗示我们,这些药物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很可能是治标不治本。一旦βCaMKII蛋白引发人类抑郁症的新机制被确认,那么就可以依据该机制开发出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药物。

很早以前,医学界就意识到抑郁症的存在,不过那时候不叫这个名字。医生通常会将抑郁症患者诊断为神经衰弱——因为将患者诊断为精神疾病毕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通常也不会有伤害人的行为。在患病初期,患者的通常表现是心情不畅、失眠多梦,这也是历史上抑郁症一般被诊断为含糊不清的“神经衰弱”的原因。但此类患者中的一部分始终无法摆脱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最终会发展到厌世、绝望,乃至自杀。这种自杀和冲动性自杀的差异,就在于抑郁症患者处在一种极其“理性”的状态下,甚至会充分考虑到自杀对亲人朋友产生的影响;因此,他们有时候会极其周全地考虑,如何让自杀看起来像是死于某种意外。

随着分析心理学派的崛起,精神病医生对抑郁症患者的了解日益加深。虽然很少有患者能通过向心理医生倾诉而获得解脱,但医学界的确因此积累了众多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的大量数据。这导致“神经衰弱”的诊断最终被国际医学界废弃,而让医生和患者能够从一开始就充分认识到抑郁症所具有的潜在的巨大风险,从而直面抑郁症,并希望尽可能阻断病情的发展。

然而,在治疗抑郁症的第一种药物问世之前,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发展在统计学上似乎具有随机性,任何外在的治疗方案对患者都并无实际的效果。简言之,病情的好转或者加重完全看运气,和治疗不治疗没什么关系。直到通过研究两种药物的副作用,哈佛大学的Joseh J.Schildkraut 正式提出了关于抑郁症情绪障碍的去甲肾上腺素假说,制药业才终于有机会开发出第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启发Joseh J.Schildkraut教授灵感的两种药物,分别是降压药利血平和当时的某种治疗结核病的新药。这两种药物具有促进抑郁和抑制抑郁的神奇效果,其副作用机制在随后的实验中被揭示出:它们能够影响大脑当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受此假说的影响及药物的成功研发,研究者很快发现,另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又被称为血清素)也涉及大脑奖赏机制——血清素的释放减少,同样能引发抑郁症。如今,市面上的抗抑郁药物,都主要是围绕这两种神经递质来进行设计的。但是,由于这两种神经递质对大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其副作用也同样表现在多方面。对大脑研究的逐步深入让科学家们知道,大脑外侧缰核所具有的神经元,即那些最终能释放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神经元,能够影响大脑的奖赏系统。

多巴胺和5-羟色胺是极其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们的释放代表大脑对人行为的认可,而人所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等诸多正能量感受,正是由这些神经递质造成的。在对抑郁症患者的脑成像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患者的大脑外侧缰核具有不同寻常的兴奋性。从逻辑上说,既然大脑外侧缰核能够影响奖赏系统,那么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相比,该大脑区域的各种特性必然会存在着差异。不过,这种实验很难用人来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于是科学家开发出患有抑郁症的大鼠来替代。

我们如何判断大鼠的抑郁症呢?科学家使用了一些简单的标准:第一,患鼠会食欲不振。正常大鼠喜欢糖水饮料,但患上抑郁症的大鼠则对此缺乏兴趣。第二,患鼠在面对逆境时的抗争不足。在强制游泳实验中,正常大鼠颇有永不言败,斗争到底的执著;而抑郁症大鼠则很快就会丧失斗志,变得听天由命,似乎已经顿悟“人生无常”。如果这些患有抑郁症的大鼠服用抗抑郁药物后,上述表现都会有所变化、更接近于正常大鼠,那么,我们就得到了适合抑郁症实验的大鼠。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抑郁症大鼠及蛋白质定量研究技术,成功地锁定了一种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的细胞膜蛋白——βCaMKII。CaMKII蛋白是一种蛋白激酶,它有四种亚型,分别被命名为α、β、γ、δ。研究者认为,当第二种贝塔型(βCaMKII)蛋白大量出现在外侧缰核的神经元膜上时,就很可能引发抑郁症。

那么,研究人员是如何将微观下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与抑郁症这样一个宏观上的疾病联系在一起的呢?

首先,研究者对比正常大鼠与抑郁症大鼠在外侧缰核这一区域所拥有的蛋白质的差异,然后筛选出若干种蛋白,当然,βCaMKII一定在初选名单上。

第二步,让所有备选蛋白进入复赛。合理的假设是,如果其中某种蛋白质的数量与抑郁症密切相关,那么当抑郁症缓解的时候,这种蛋白质的数量会呈现出同步变化。于是,研究者们给抑郁症大鼠服用抗抑郁药物,发现随着抑郁症的缓解,复赛名单上取得决赛资格的蛋白质大幅度减少,但βCaMKII依旧赫然在列。

当淘汰到最后只剩下一种蛋白质的时候,研究者们如何进一步证实这种蛋白质的数量变化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呢?方法就是:直接控制这种蛋白质的表达数量,比较这样做对正常大鼠以及抑郁症大鼠产生的不同影响。应该说,研究者们这次运气真的不错——当他们在正常大鼠的外侧缰核中增加了βCaMKII的表达后,正常大鼠开始出现抑郁症状,它们拒绝糖水饮料、拒绝强制游泳。接下来,研究者们设法降低抑郁症大鼠外侧缰核中βCaMKII的表达,于是本已拒绝糖水、竞争意识薄弱的大鼠们,再次焕发青春的活力。这样,科学家通过这一正一反的研究,将大脑外侧缰核中的βCaMKII蛋白质与抑郁症之间建立起了强有力的逻辑关系。

当然,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针对大鼠进行了研究。再往前走一步,要联系上人类的抑郁症,就只能以推论的形式出现了。首先,抑郁症大鼠与人类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症这种病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治疗人类抑郁症的药物对大鼠同样有效。其次,βCaMKII蛋白同样出现在人类大脑的外侧缰核中,并且人和大鼠的这种蛋白质虽然不是完全一样,但极其相似。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两类亲缘关系相距遥远的物种,如果它们体内的某种蛋白质极其相似,那么就有理由认为,这种蛋白质一定非常重要,而且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多半在两种动物中也极其相似。

然而,要想确认人类的抑郁症,或者部分抑郁症患者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抑郁——即大脑外侧缰核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表达了过多的βCaMKII蛋白——还需时间和机遇;但是,新研究的确给抑郁症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原发健康中国人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