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新闻》今年第一期封面故事《抗击甲流,“金花”裸奔》刊出后,腾讯网上反对声一片。
网友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在中华民族繁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出,反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民族感情所左右。但医学用于治病救人,它首先应该是一门科学,科学不应该以感情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事实上,在现代医学产生并得到应用之前(18世纪以前),东西方人均可期望寿命是没有太大差别的——略低于30岁,与仅有巫医存在的那些原始部落没有明显差别。这一数据比一般人想象要低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代医学产生之前婴幼儿出生时死亡率过高。而现代医学产生、并普遍得到应用之后(19世纪以后),西方的人均可期望寿命立时大幅度提升。到了1949年,欧美国家人均可期望寿命已经超过60岁,与之相比,现代医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被中医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却仅仅增长到35岁(对上海的统计)。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经接近80岁,日本已经超过了80岁,中国也达到了75岁左右。
统计的结果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中医在提高人类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显然并不比传统的西医强。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医,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包括传统的西医(由比中医历史更悠久的古希腊医学发展而来),在严格的科学检验面前,其放血疗法、顺势疗法也完全站不住脚,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后均已经退出国家医疗体系。
顺便说一句,现在大家一般所说的“西医”指的是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以及化学、物理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它已经是科学的一部分。
这么多种传统医学都没有能够经受住客观标准的检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理论体系是非科学的,它们不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发展。放血疗法也曾经误打误撞“治好”过一些人的病,但由于其基本理论是荒谬的,终究靠不住,结果把包括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内的一些人给放血放死了。
因此,中医要发展,就必须抛弃其错误的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理论,而用科学来规范它;其疗效也必须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即“废医验药”),不能停留在寻找成功个案、“感觉有效”、“就是相信它有效”这样的阶段。对中医给予高度评价的董光璧先生曾经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医是迄今惟一存留的传统学科(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当然,传统的西医也不是),但在未来医学发展的历程上,中医如果能发挥一点作用、能保留一点治疗方法就很不错了。但其前提是必须接受现代科学客观标准的检验。如果按照那些极端的中医维护者的说法,中医不需要接受检验,那么,它就只能永远作为文化而不能走向科学。
但可惜的是,中国的大多数民众、中医师,以及相当一部分学者和官员,均没有清晰地认识这一点。一个世纪以前,孙中山曾经就中医与科学的对比问题说过:“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从整体上看,中医就如同没有指南针的船,它能不能到达目的地是在凭借不总是靠得住的经验,甚至是在撞大运。
今天的情况,则是有人要用指南针来指引、帮助中医这条船到达目的地,但这上面的船长(一些政府决策者)、水手(中医师)和很大一部分乘客(病人、中医拥护者)仍然心存芥蒂、甚至断然拒绝!(载于《科学新闻》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