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患上川崎病

川崎病对大多数医生来说,耳熟但未必能详,包括我自己。因为大多数专业医生仅对自己专业内的病熟悉,其他专业的疾病也许听说过,但没有或很少见过,就了解不深。

川崎病大多见于儿科,所以成人疾病专业的医生对它也就不熟悉,除非自己的孩子得了这种病,比如我。

小女儿从1月14号开始出皮疹、发热。发热到第3天,眼睛和手脚都肿了起来。不敢下地走,也没有力气,哭闹,只想让人抱着,把头放在别人的肩膀上。在我的印象里,孩子病毒感染极少有超过5天的,这时候还想再等2天。但到了第6天早晨还在发热,手脚肿胀也没有消退的迹象,就有点担心了。查资料知道极有可能是川崎病,马上带着孩子到儿科看病,被儿科门诊的同事训斥了几句,说我胆儿够大。马上开票住院。

小手肿得像被开水刚刚烫过

我们一直在走廊和护士站的处置室等到下午。少不了和主治医师提前声明不要用中成药,其他绝对服从,其间打了静脉留置针并输液。由于过了抽血时间,只能等到第二天再抽血了。

其实按照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比如发热超过5天,加上皮疹、手足肿胀、嘴唇干裂、眼睛发红,小女儿基本可以诊断为得了川崎病,但我还是想等第二天血常规的化验结果。

当天下午找同事帮小女儿做了心脏超声波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心里稍微安慰一些。但儿科的同事告诉我,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有明显改变,如果有就太严重了。第二天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贫血、血小板明显升高,另外血沉和C反应蛋白高好几十倍。诊断更加明确,果断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并开始服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

自从注射球蛋白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热。作为消化内科医生,有点心疼女儿的胃。因为一般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剂量成人也不过是100毫克,但女儿一次就要吃125毫克,还一天3次。好在体温正常以后就减到每天50毫克了。手脚肿胀也开始消退,到第10天,从指甲边缘开始蜕皮。所有表现都提示治疗有效,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也明显降低,于是就出院了。阿司匹林还要继续吃3个月,1个月的时候复查血常规和心脏超声。

第10天,指端蜕皮

孩子出院,一家人都如获新生一般高兴。但出院第一天晚上又开始发热,体温38.6摄氏度,依然喜欢让人抱着,把头放在别人的肩膀上。一家人又立刻坠入冰窖一般,甚至要考虑暂时把大女儿送回姥姥家过年,剩下的人只能到医院过年了。

我硬着头皮再去查文献,感觉不太像川崎病复发或者耐药性的川崎病。扛到快上班的时间,给儿科同事打电话,他也认为不像川崎病导致的发热,有可能是合并感冒了。好在过了一会体温自己降下来了,也开始正常吃饭和玩耍。一家人立刻又感觉重获新生。

总结

一般来说,以人名命名的疾病大多不很常见。川崎病过去也是如此,但现在却越来越多,主要是来自于医生对这种病的认识加深。以前如果未能诊断出来,就只是按照一般的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治疗,虽然看起来 “起效”慢,但最终也能“治好”。因为川崎病即便不治疗,在两周左右也会体温下降、各种症状慢慢消失。

但是,由于川崎病能够损伤全身的血管,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后遗血管病变,这个比例在20%~25%,还是非常高的。这些病变有轻有重,重的甚至会导致冠心病、心源性猝死,或成年后主动脉瘤破裂。

诊断川崎病,发热5天是最关键的诊断依据,没有什么特别的其他化验指标。因为第一,大多数病毒感染,包括普通感冒和流感,发热很少超过5天,如果5天之内已然缓解,肯定不是川崎病;第二,川崎病的特效治疗即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5~10天的效果最好,太早效果欠佳,太晚可能延误。除了注射丙种球蛋白,服用阿司匹林也很重要。

医学文献虽对阿司匹林的使用有少许争议,但作为病人和家属,除非有禁忌症(如胃出血),否则可以暂时忽略这些争议。总的来说,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服用阿司匹林,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症状缓解后,阿司匹林大多需要继续服用,同时注意复查。如果出现了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服用的时间要更长。在广泛使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之后,川崎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已经不到1%,死亡率也很低。

最后要强调的是,部分川崎病患儿初次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有些还会复发。这种情况,目前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但大多数医生会建议重复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很多有效,也有少量还是无效,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即便复发也有相当比例的自愈。总之,这种情况由于缺少对照研究,没有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所以只能根据医生的个人意见和自己的经济条件来决定。

李长青,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猫头鹰作者,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孙滔;审校:夏健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