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玄昌 | 转基因:莫再让安全证书成摆设

提要:如果“品种审定”设卡、让国产转基因粮食品种产业化继续处在咫尺天涯之隔,则政府、科学家和企业都将面临窘境和难境。

文 | 方玄昌

2019年12月30日上午9时许,农业农村部公布了一份名单,其具体内容是“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192个植物品种目录”。

名单中排在前面的都是棉花品种,真正引人注目的是最后三项:两个抗虫玉米品种和一个抗除草剂大豆品种,他们均来自国内种业研发机构。

“拟批准”名单还需要经历15个工作日的公示期(到2020年1月20日),但抗虫玉米和抗除草剂大豆品种上榜,已经在数年来呈万马齐喑之势的种业研发领域激起了些许波澜。

名单公布的时刻,距离“十三五”进入最后一年仅剩两天。

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国产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方面的原文描述是“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批转基因作物品种在公示期结束后将获批、发放安全证书;如果后面一路绿灯,国产转基因粮食(饲料)作物将在“十三五”的最后一年实现极小规模产业化。说它“极小规模”,是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大规模制种。

但这个“一路绿灯”的假设情况并不一定成立。有一处叫做“品种审定”的红灯,已经对转基因粮食(饲料)作物亮了十年,我们很难判断它这一次会不会变成绿灯。过去十年,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共三个品种,在费劲过了安全证书这至关重要的一关之后,却倒在品种审定这个原本不应成为大障碍的步骤面前。如今三张安全证书都已经是第二次到期,都处在第二次续申请过程中;依据目前态势,它们都将在“品种审定”关卡前继续等待,直到专利过期。

笔者因此甚是担心,政府主管部门会不会有人胶柱鼓瑟地理解十三五规划,认为“推进产业化”并不等于“实现产业化”,从而以品种审定为卡,将新名单上的这三种转基因粮食作物也关在试验田中?

如果真是那样,科学家将再次失望,国内那些以转基因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种业企业则将彻底绝望。

在几个月前的农业转基因科普研讨会上,笔者曾经论述过,一旦十三五规划中转基因产业化的目标不能完成,政府将面临来自媒体、科学家、种业企业和反转阵营的多方面舆论压力。很显然,仅仅颁发几张安全证书并不能有效释放这种压力,因过去十年的教训,获颁安全证书已经不再是科学家和种业企业眼中的产业化“实质进展”。

诚然,坚决推进转基因产业化也会引来反转人士的恶意攻击,或许还会面临部分百姓的不理解——这正是决策部门多年来迟疑不决的理由。但这依然是缺乏担当的表现:既然是符合科学的决策,就不应该受无理的杂音所左右。何况,之前民间自发的科普活动,以及后来政府主导的科普项目,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扫除这些杂音。

单单从两种情况下舆情应对的难度对比来看,我们也不难给出正确的选择:面对无理的反转谣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普及科学知识和阐述事实真相;而面对为何“让吃不让种”的合理拷问,政府只能回避或狡辩。

由此我们期望决策部门借十三五规划之东风,让转基因这项技术回到正轨、回到合理的局面:安全不安全科学家说了算,合法不合法程序说了算,种不种农民说了算,吃不吃消费者说了算。

来源:基因农业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