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我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患上流感?

近日,流感病毒在全国范围内肆虐,各大医院人满为患。据1月2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北京市2017年第52周疫情周报》显示,流感报告病例数居于首位。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流感病毒活动强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针对本次流感疫情,科学猫头鹰采访了王晨光博士。

猫头鹰:王博士,您好。包括科学猫头鹰在内的很多机构在去年入冬时都推出文章,提醒和鼓励民众去打流感疫苗。疫苗能有效预防流感,这是我们对疫苗的认识,那么为什么还出现最近的流感爆发?

王晨光:第一个原因是流感疫苗的普及率不够,形不成“群体免疫”,对未打疫苗的民众不能产生有效防护。第二个原因跟爆发的流感病毒类型有关,即便一个人打了疫苗,也只能对疫苗针对的病毒类型有预防能力。第三个原因为疫苗剂型选择可能不对,没达到预期效果。

猫头鹰:您提到一个词叫“群体免疫”,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王晨光:群体免疫是相对个体免疫而言的。个体免疫容易理解,个人打了流感疫苗之后,对病毒感染产生抵抗。群体免疫稍微难理解一点,是指一个群体,如果打疫苗的人不到一定比例,对群体不能形成有效免疫防护。换句话说,只有当群体中有足够数量的民众打了疫苗,没有打疫苗的那部分民众才能得到防护。这点非常重要,毕竟有部分人不适合打疫苗,比如6个月以下的婴儿和有严重过敏反应者。所以需要打疫苗的人,不限于流感疫苗,一定要积极进行免疫接种,这不仅仅是保护自己,还保护家人、朋友、同事和其他可能接触到的人。

猫头鹰:您提到的第二个原因是病毒类型问题,这个跟最近的流感爆发有关吗?

王晨光:去年入冬前主要推荐和上市的是三价注射型疫苗,包括两种甲型(H1N1和H3N2株)和一种乙型(维多利亚株)。而据国家流感中心的报告,这个流感季主要是另外一种乙型流感病毒,山形株。这倒不是说今年疫苗就推荐和提供错了,每年的疫苗是基于对可能爆发病毒类型的预测,在一个免疫普及较好的区域(比如北京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更可能是三价疫苗有效预防了其他三种病毒株的传播。

猫头鹰:第三个原因,疫苗的剂型有什么影响?

王晨光:常见剂型有用于注射的和吸入式的,用于注射的根据免疫对象不同又有高剂量和混合佐剂的。比如今年的疫苗不建议使用吸入式的;再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考虑高剂量添加佐剂的,而65岁以下人群不建议使用。18岁以下和64岁以上不建议进行皮内注射。

猫头鹰:现在我们明白了,即便是注射了流感疫苗,也不能保证不患流感,并且还有部分人不打疫苗。那么,一旦患上流感,是不是像普通感冒一样,只有缓解症状的药物而没有针对感冒病毒的药物?有专门针对流感病毒的治疗药物吗?

王晨光:不是的。和普通感冒病毒不同,目前上市的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三种针对流感病毒的药物。抗病毒药物与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以及缓解普通感冒或流感症状的药物不同,这类药物能靶向病毒,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其中奥司他韦有片剂和注射剂,扎那米韦是吸入式粉剂(不推荐给有呼吸问题如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帕拉米韦是静脉注射液。

猫头鹰:如果觉得自己感冒了,该怎么办?

王晨光:如果感染了流感病毒(流感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痛、流鼻涕或鼻塞、全身酸痛、头痛、发冷和疲劳),上述抗病毒药物是治疗选项之一。尤其是重度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人群,在流感季或者刚出现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是否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这类药物属于处方类,用药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不可擅自使用,更不可随意给婴幼儿使用。

猫头鹰:既然有治疗流感病毒的药物,还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吗?

王晨光:需要,抗病毒药物不能替代流感疫苗。虽然流感疫苗的效果因人而异,但流感疫苗是预防季节性流感最好的方法。如果确诊被感染,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流感(包括季节性流感和变种流感病毒)的第二道防线。

猫头鹰:抗病毒药物有哪些作用和副作用?

王晨光:用于治疗流感时,抗病毒药物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1-2天。对预防严重的流感并发症如肺炎有一定作用。对于重度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人群来说,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能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

副作用与抗流感病毒药物种类有关,包括恶心、呕吐、头晕、流涕或鼻塞、咳嗽、腹泻、头痛等,但并不常见。

猫头鹰:何时采取抗病毒药物治疗?

王晨光: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在患病2天内治疗效果最佳,晚些时候治疗仍然有帮助。

猫头鹰:抗病毒药物应该服用多久?

王晨光:治疗流感,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通常疗程为5天,因严重流感需要住院的人,可能要有超过5天的药物治疗。帕拉米韦是静脉注射给药,主要适用于住院患者。

猫头鹰:儿童可以服用抗病毒药物吗?

王晨光:可以,儿童确诊流感后可以服用奥司他韦或者扎那米韦,但适用年龄不同。奥司他韦可用于2周龄以上患儿,扎那米韦建议用于治疗7岁以上儿童流感。帕拉米韦只推荐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

猫头鹰:孕妇和哺乳的妈妈可以服用抗病毒药物吗?

王晨光:可以。口服奥司他韦是治疗孕妇流感的首选药物,大量研究表明奥司他韦对于孕妇和胎儿都是安全的。哺乳期服用,婴儿从乳汁获得的药物大约是母亲摄入总量的0.5%,无安全风险。

猫头鹰:是不是患上流感就需要这些抗病毒药物?

王晨光:大多数的流感患者不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用于重症流感患者,以及重症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人群(如65岁以上老年人、幼儿园孩子和老人院老人、心肺疾病的成人和孩子、免疫缺陷人群、孕妇等)。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抗病毒药物并非神丹灵药,2017年的6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就降级了奥司他韦,将其从必需药品名单中拿掉了。

猫头鹰:谢谢王博士的解答,最后能否请您在流感预防和治疗建议上作个总结?

王晨光:疫苗和药物都是对流感的临床干预手段。预防不仅仅靠疫苗,个人卫生习惯、健康饮食和体能锻炼对提高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也非常重要,不仅对流感病毒,对其他病毒感染包括普通感冒,也有积极的预防意义,并且这些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从个体角度看,流感轻则导致发烧、咳嗽、头痛等,重则对特殊群体(如婴幼儿和老年人)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从社会的角度看,流感导致学生缺课、员工旷工,这都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流感爆发造成的就医增加,往往导致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医院人满为患。尽管免疫是流感预防的重要策略,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疫苗接种效果往往不如预期。首先,毒株预测和流感病毒突变,导致医疗机构提供的疫苗和流行毒株不匹配,降低疫苗效力。刚才提到过这个问题,近期国内流感爆发的主要毒株是山形株,而三价疫苗对山形株不能产生有效预防。其次,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高风险人群(婴儿和老年人)和接种疫苗获益最大的人群是分离的,换句话说,就是疫苗对最需要防护的人群效果反而差。两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对流感在人群中的早期传播很重要,但政策层面甚至主流医学机构却将这部分人排除在优先接种的群体之外,原因就是这个群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因此,从群体的角度,鼓励所有适用流感疫苗的人都要积极地进行免疫接种。

 

王晨光,生物学博士。曾任美国乔治城大学助理教授、托马斯杰弗逊大学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学研究、教学和抗肿瘤药物研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