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吗?

国内很多人对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中药疗效吹得天花乱坠,对有确切证据的中药毒性却矢口否认,百般狡辩,这才是把中药当成了摇钱树,为此完全不顾消费者的健康。

针对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马兜铃酸导致肝癌事件,《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文章内容大致是说: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就容易出问题。如果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

这些说法很常见,我以前几次批驳过。现在既然由《人民日报》登出来,我就再说几句。中医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中药被分成无毒、有毒、小毒、大毒等几类。但是中药说的毒性,跟现代医学说的毒性,不完全一致。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有毒,现代医学也认为有毒,例如砒霜。也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有毒,现代医学认为无毒,例如马肉,中医认为有毒,但是现在没人会因此吓得不敢吃马肉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只不过是古人的胡思乱想。还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无毒,现代医学认为有毒,马兜铃酸中药就属于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现在说马兜铃酸有毒性,能够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肾衰竭,能够导致癌症,都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毒性,不是中医说的毒性。那么中医关于药物毒性的种种说法,什么以毒攻毒,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毒性,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等等,就都不适用。目前并没有发现马兜铃酸能够治疗什么疾病,所以不能以毒攻毒。马兜铃酸非常稳定,不能通过炮制或配伍消除毒性。不管用来治疗什么病,不管中医认为对不对证,马兜铃酸的毒性都在那里,不存在安全剂量,再小的剂量、再短的用药时间,也会引发毒性反应。

《人民日报》要人们向国外学习怎么对待中药,举了一个例子,说马兜铃科植物中有一种名为汉防己的药材,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然后感叹说:“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而国外科学家更关注毒性中药的有效性。结果,老祖宗的宝贝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

这个例子举错了。汉防己是防己科植物,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人民日报》把汉防己和马兜铃科的广防己混淆了。也不能怪《人民日报》,中药用药就是这么混乱,两个不同科的植物也可以当成同一种药材来用。而且,药物含不含有效成分,跟它含不含有毒成分,完全是两回事。即使某种马兜铃科植物含有某种有效成分,并不意味着它就变得无毒了,就可以无视其毒性了。我们完全可以把那种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单独使用,这样就可避免了其毒性。假如“防己碱”有什么疗效,就用它好了,又何必因此要连马兜铃酸一起用呢?难道为了治病就必须承受不必要的毒性?

《人民日报》说国外科学家更关注中药的有效性,而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这完全说反了。虽然国外科学家会试图从各种植物、包括一些被当作中药药材的植物里头寻找能够治病的成分,但是这和中药没什么关系。中医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埃博拉病毒,怎么可能知道哪种中药能抗埃博拉病毒呢?这是现代医学的发现,中医药不要抢功。而且这只是初步的研究,能不能当成药物还不好说。事实上,几乎就没有哪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在国外得到了承认,中药市场在国外小得可忽略,并没有成为外国人的摇钱树。而中药的毒性在国外却引起很大的重视,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最初就是国外科学家发现的,还给取了个疾病名称叫中草药肾病。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至今没有批准过任何中药作为药物上市,却禁止了所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见其对中药有效性很不在乎,而对中药毒性却很重视,唯恐它伤害消费者的健康。相反地,国内很多人对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中药疗效吹得天花乱坠,对有确切证据的中药毒性却矢口否认,百般狡辩,这才是把中药当成了摇钱树,为此完全不顾消费者的健康。

2017.11.22

方舟子,科普作家。本名方是民,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中文互联网先驱者,创办并主持中文最早的文学网络期刊《新语丝》。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