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大多是心病

首先说明一点,本文所说的胃病,是指没有确定病因和病变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详情请参考拙作《你不是胃炎》),也是大多数胃部不适患者的诊断,为了描述方便,以“胃病”代替。

很多因为胃部不适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只是轻度的胃炎或者完全正常的人,经常无法理解医生所说的“没什么太大问题”是什么意思。即便经过了反复的解释,也依然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尤其是吃了一阵胃药症状不见好转之后。门诊和网络咨询里大多是这样的病人,反复问医生自己的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好,为什么吃药总不管用,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或即将发展成绝症,请求医生提供根治到永不复发的治疗方法。

不用专业心理医生诊断,谁都能够感觉出他们严重的焦虑。焦虑的词义是“着急忧虑”,但医学意义上的焦虑意义则复杂的多。焦虑不同于恐惧,后者是针对特定的,当前正在发生的客观威胁产生的情绪。而焦虑所针对的对象大多是主观的,来自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威胁。偶尔的焦虑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过度的焦虑就是病态的。上述“胃病”病人的焦虑来源,一是对胃病后果的焦虑,比如担心胃病发展为胃癌;二是对治疗效果的焦虑,尤其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焦虑更加严重。

焦虑对胃病的影响来自两方面:第一,焦虑者更容易得胃病。第二,焦虑者胃病症状更难好转。

第一,焦虑者更容易得胃病。研究者对部分人群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焦虑的人不仅在观察开始时胃病症状更多见,在随后的随访观察中,新出现胃病症状的比率也是一般人的7倍多。机理可能是焦虑影响胃的舒张功能。正常人的胃在进食后比空腹状态下膨胀好几十倍,靠的是胃的一种叫做“容受性舒张”的能力,焦虑影响这种能力,所以会感觉到腹胀、嗳气,尤其是进食后更加明显。

第二,焦虑者胃病症状更难好转。主观方面,焦虑者相比一般人,对治疗的信心较低,这就造成了这种病人依从性较差。往往一个医生的药才吃几天,觉得效果不好就停用,或者再去找其他医生。由对治疗效果的怀疑,逐渐转成对医生本人的怀疑。尽管医生都会向他们解释这种病不会威胁生命,也不会向恶性疾病方向转变,但大多无法打消他们的焦虑。另外,因为焦虑往往是造成和加重他们症状的主要原因,一般针对胃病的药物也可能不起作用。这样的病人采取针对焦虑的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往往很有效。大多数人对心理治疗和所谓的精神病药物有抵触,这也是造成治疗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这种像胃病的心病越来越多,原因固然离不开健康意识的增强,但也离不开焦虑的普遍。焦虑不仅和胃病,还和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有关。通过健康宣教,让更多人了解其中的原理,对缓解焦虑和胃病症状都有好处。

李长青,猫头鹰作者,健康中国人网主编,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孙滔;审校:夏健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