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耶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众所周知,就象佛教认为历史上有释迦牟尼这个人,基督教也认为耶酥是实有其人的。根据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生于犹太王希律时期。希律死于公元前四年,所以耶稣的生年不会晚于这一年。耶稣在三十岁左右开始传教,被犹太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钉十字架。彼拉多的执政时期是从公元后二五年到三六年,一般认为耶稣死于在他开始传教后不久,公元三十年左右。

如果我们把耶稣当做一个历史人物来考察,就不能象基督教教徒一样盲目相信福音书的说法。要知道福音书的记载是否可靠,我们必须考证:

一、是否有可靠的旁证材料?也就是说,在福音书成书之前或成书后不久,有没有非基督教的资料记载耶稣的生平?至少也应提及耶稣之名?这样的材料是真实的,抑或是后来的基督徒篡入的?

二、如果没有可靠的旁证材料,福音书的记载是否可靠?福音书是不是亲眼见过耶稣的人所写?福音书共有四篇,其记载是否一致?抑或充满了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耶稣的历史真实性就非常不可靠。现在让我们具体地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一、有没有可靠的旁证材料?

根据福音书的说法,耶稣的案子轰动一时,由罗马总督彼拉多和加利利统治者希律(这是另一个希律)亲自审判,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大案。罗马各地的总督每年都要向罗马皇帝汇报政绩,写成年度报告,称为acta,象这样的大案应该记载在acta中。但是历史学家们翻遍罗马档案,却找不到有关这个案子的任何记载。罗马官方的文献也没有耶稣的任何记载。实际上,不管是根据罗马法律还是犹太法典,按照福音书中的耶稣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可能被判处死刑。

正史找不到耶稣的蛛丝马迹,那么“野史”呢?显然,如果这类野史写得越早,越靠近耶稣生活的年代,可靠性越高;如果写得太晚,是在福音书已广泛传播之后写的(福音书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70年到135年),就很可能是根据(或针对)福音写成的,也就算不得旁证了。

耶稣时期犹太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犹太教徒约瑟夫(Josephus),在他的主要著作《犹太人的古代史》中,耶稣的名字仅仅被提到了两处。

第一处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耶稣的生平,说他是救世主,被彼拉多处死、在第三天复活,应验了上帝的预言等等,似乎与福音书完全吻合,而这本书的写作年代大约在公元90年,不比福音书晚。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圣经的学者,包括那些笃信耶稣的存在的保守派学者,都一致认为这一段是后来的基督徒伪造篡入的。第一,它跟上下文没有任何的关系。上下文记载的都是犹太人所遭受的灾害,这一段所述显然称不上什么灾害,它的篡入影响了行文的通顺。第二,它完全以一个基督教徒的口吻写成,与作者的犹太教徒的身分格格不入。

另一处很短,是间接提及耶稣的,是说大祭司亚那(Ananus)审判“被称为基督的耶稣的兄弟,名叫雅各”以及其他人,判处用石头把他们砸死。二世纪的著名神学家奥利金(Origenes)曾经明确断言约瑟夫不相信耶稣是基督,所以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约瑟夫在这里提到耶稣时要特地声明他被称为基督。这一处和前面的那段一样,在犹太版的《古代史》都没有,只存在于基督教的版本。

因此不少圣经学者也认为这一处也是后来的基督徒伪造篡入的。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在书中介绍了其他被视为救世主的宗派领袖和他们所行的神迹,很详细地介绍了施洗者约翰的事迹,如果耶稣真有其人,为什么仅仅被这么间接提到一次?约瑟夫既然介绍其他的救世主,介绍约翰,怎么可能不直接介绍“被称为基督”的耶稣呢?考虑到《古代史》一书在其他许多地方都被基督徒篡改,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个奇怪的间接提及也是伪造的。为什么基督徒觉得有必要篡改这部名著?是不是因为对耶稣的真实性信心不足呢?

约瑟夫不是唯一一个被发现“提及”耶稣的犹太历史学家,但是除他之外与此有关的犹太历史文献都写于二世纪之后,那时福音已传布开了,而有些资料很明显的就是为了对抗福音而写成的,比如Tol’doth Jeshu记载说耶稣的尸体被一个园丁盗去当肥料,耶稣的门徒发现坟空了就误以为耶稣复活了等等,显然是有意编造出来对福音进行反宣传的。那些相信耶稣的历史真实性的学者经常提及犹太教典(Talmud)的有关记述。犹太法典一直被删改,但也一直有拉比根据古本把被删去的部分补充进去,所以它应该保留了不少原始史料。它提到有一个魔术师叫Yeishu ben Pantera,就被认为是指的耶稣,但是它记载此人在公元前126年被处死,远远早于福音书的说法;它还提到有一个魔术师叫 the Nazarene,也有人认为这个才是耶稣(或跟Yeishu ben Pantera是同一人),但根据它的记载,此人的活动时间为公元前104到78年,也远早于福音书中的耶稣的活动时间。我们反而可以认为,最初的基督徒就是综合这些魔术师的传说来编造耶稣的神话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会有讨论。

那么在异教徒中,有没有有关耶稣的记载呢?经常被提到的是塔西特(Tacitus)的《编年史》,其中有一处提到罗马皇帝尼禄放火烧罗马,嫁祸于基督徒,对他们大肆迫害,并说基督徒的名称来源于基督,他被行政长官彼拉多处死。

这一条明确提到彼拉多,似乎也与福音书吻合,因此有一些圣经学者视之为耶稣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证据。但是,第一,这本书刊行于公元115年之后,那时耶稣已死了快一百年,福音已广泛传播,其记载的独立性和可靠程度都极低。第二,尼禄嫁祸基督徒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当时(公元64年)基督徒在罗马根本没受迫害,保罗就大模大样地在罗马写他的书信,这是连《新约全书》也这么说的。第三,他没有明确提到耶稣,而只是说“基督”(Christus),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与救世主同义,而在耶稣的时代被视为基督或救世主的人不少。第四,塔西特在提到彼拉多时,称他为执政长官(procurator),但是彼拉多的真正称呼是总督(prefect),执政长官是塔西特时候的罗马统治者的称呼。福音书在称呼彼拉多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或者是塔西特根据福音书写成,或者是后来的基督徒篡改。

总之,没有任何可靠的旁证证明耶稣的存在。耶稣如果是个无名小卒倒也罢了,但是福音书声称:“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可6:14),“他(耶稣)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的地方。”(路7:17),显然是一个名满天下的著名人物,居然没有任何的历史文献、任何当时的历史学家留下有关他的任何可靠的记载,岂非怪事?

二、福音书的作者不跟耶稣同时

耶稣没有在世上留下任何的著作。他的事迹和教诲主要地被记录在福音书中。

收入新约的福音书有四篇:“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它们都被教会认为是耶稣的门徒或门徒的门徒写的。实际上它们的作者是谁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不会是耶稣的门徒所写。耶稣的门徒都是犹太人,当以希伯来语写作,但是福音书却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在一世纪末和二世纪初,基督徒掀起了假托耶稣的门徒匿名写福音书的热潮,这四篇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其它的还有“彼得”、“马利亚”、“腓力彼”、“多马”福音等等,只不过这些福音被教会认为是假经,不收入新约。新约的这四篇福音是在公元190年左右被确定为真经的,其原因也无非是跟当时教会的教义比较吻合,互相之间的冲突不大而已。既然别的福音是假的,这四篇当然也可能是假的。

这四篇福音书的最原始的版本都没有保留下来。教会声称他们保留下了耶稣的坟墓、耶稣被钉的十字架、甚至耶稣的裹尸布(已被同位素方法证明是中世纪的产物)等等圣物,却没能保留下最珍贵的原始版本,使得我们在今天永远无法知道现在的版本跟最初的差别有多大。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福音书是在埃及出土的,是写在纸莎草上的约翰福音的片段,被断定为写于125年,不晚于公元150年。约翰福音不是最早的福音书。大多数研究圣经的学者认为,最早的福音书是马可福音。马太、路加福音都是根据马可福音写成的,约翰福音写得最晚,因此,在研究耶稣的历史真实性时,唯一值得考虑的福音书就只剩下了马可福音了。

马可福音据传是马可写的。按照基督教的说法,马可不是耶稣的门徒,而是彼得的门徒,保罗和路加的朋友,也算是耶稣的同时代的人了。但是我们有极为充分的理由证明马可绝对不可能是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福音中提到了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毁,此事发生于公元70年罗马军队进攻耶路撒冷之时,所以马可福音一定写于70年之后。信奉基督教的圣经学者普遍认为马可福音写于公元75年,那是因为他们相信马可是作者,在他的晚年写了这篇福音,所以时间不能离70年这个下限太远,否则他未免长寿得太离谱了。但是一世纪的基督徒作家都没有提到马可福音,它是直到二世纪中叶才被基督徒作家所引用,它的出现时间不会很早。由于马太福音在二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被提到,而马可福音写在它的前面,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马可福音大约写于一、二世纪之交。

为什么说马可福音绝对不可能是马可写的呢?因为第一,从他的语言风格推测,它的作者的母语是拉丁语,而不是希腊语或希伯来语,是一个罗马人。第二,它的作者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到过巴勒斯坦,在文章中处处暴露出他对巴勒斯坦地理、风俗的无知。比如,他说“耶稣又离开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可7:31),有学者指出,按照这个旅行路线,耶稣不是到达

而是背离加利利海。他把处死施洗者约翰的希律称为王(king)(可6:14),实际上当时的希律只是四个分封王(tetrach)之一。他还认为所有的犹太人都有吃饭前仔细洗手的规定(可7:3),实际上这只限于法利赛人。他记载耶稣教导说“妻子若离弃丈夫另嫁,也是犯奸淫了。”(可10:14),妻子离弃丈夫另嫁在当时的罗马是有的,在巴勒斯坦则完全不可能发生,耶稣的这句教导也就是无的放矢了。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马可福音的作者不会是见过耶稣的人所写,他很可能连巴勒斯坦都没去过,而马可福音是有关耶稣的记载的最原始的资料,其可靠性如此之低,耶稣的历史真实性也就岌岌可危了。

三、福音书的矛盾

我们已经证明,四部福音书的作者都不可能是耶稣的目击者所写。当然,非目击者所写的材料虽然史料价值大为降低,却也不等于就完全不可靠。问题在于,这些福音书在有关耶稣的生平上各说各话,互相抵触,它们或者全错,或者只有一个对而其它的错,总之不可能全对。

比如,很关键的一点,耶稣的家谱就有不同的版本,“马太”说从大卫到耶稣总共二十八代(太1:17),“路加”却记载了四十三代(路3:23-32)。“马太”说耶稣的祖父是雅各(太1:16),“路加”却说是希里(路3:23)。一些教徒绞尽脑汁要把这两个版本调和,却至今没有找到任何能让人信服的说法。诸如此类的矛盾还不少,最大的冲突可能是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述,时间、人物、经过,四部福音书四种说法,无法完全调和:

1、耶稣给埋了多少天?

〔太12:40〕记载耶稣的话说,他要在土里给埋三天三夜。据〔可15:42〕〔约20:1〕耶稣在星期五被葬,星期天早晨就被发现坟墓已空,实际上是被埋了一天两夜。

2、耶稣的坟墓什么时候被发现空了?

马太:天快亮的时候。

马可:清早,出太阳的时候。

路加:黎明的时候。

约翰:清早,天还黑的时候。

3、谁最先发现坟墓空了?

马太:两个马利亚。

马可:两个马利亚和撒罗米。

路加: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人,包括两个马利亚、约亚拿和其他人。

约翰:抹大拉的马利亚。她发现坟墓空了以后,跑去报告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一个门徒,三个人又一起去看。

4、在空墓看见了什么?

马太:地震,一个天使从天上下来,辊开石头坐在上面。

马可:石头已经辊开了,一个少年人坐在坟墓里面。

路加:石头已经辊开了,两个人站在坟墓里面。

约翰:石头已经辊开了,没有看到人。两个门徒离开后,马利亚看到两个天使坐在安放耶稣的地方,一转身,见到了耶稣。

5、天使说了什么话?

马太、马可:说耶稣已经复活,传令门徒们到加利利去。

路加:只说耶酥已经复活。

约翰:问“妇人,你为什么哭?”,没再说别的话。

6、妇人发现坟墓空了以后做了什么?

马太:跑去报告门徒,路上遇见耶酥,耶稣重复天使的话。

马可:逃跑,因为害怕,什么也不告诉人。

路加:跑去告诉门徒,路上没有遇到耶稣。

约翰:马利亚在坟外与耶稣交谈,然后再去告诉门徒。

7、耶稣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显现?

马太:在妇人回去的路上。

马可:这一日的清早,向已从坟地回来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路加:在两个门徒去以马忤斯的路上。

约翰:抹大拉的马利亚还没离开坟墓的时候。

8、耶稣从复活到升天经过了多长时间?

马太:至少等到门徒们到达加利利。

马可:时间不明,只是说在十一门徒坐席的时候最后一次显现。

路加:耶稣在一天之内复活、显现、升天。

约翰:至少一星期。耶稣在复活后第八日专门向多乌显现,以后又在提比哩亚向门徒显现。〔徒1:3〕“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

证词互相冲突到这种程度,任何法庭都不会相信其真实性。

福音书还有一些很明显的史实错误。比如,“马太”和“路加”都说耶稣生于犹太希律王时期,也就是不可能晚于公元前4年,但是“路加”又说在耶稣即将出生时,罗马该撒亚古士督在犹太搞了一次人口普查,“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路2:1),所以约瑟带着已有重孕的马利亚到犹太去报名。根据史书记载,罗马帝国在犹太进行人口普查是公元后6年的事,这时候耶稣至少也该有十岁了。罗马帝国有没有可能在希律王时期也搞过一次史书漏载的人口普查呢?不可能,因为当时罗马帝国对犹太没有管辖权。这一次人口普查是在罗马帝国吞并犹太之后不久举行的。“路加”说,在罗马该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耶稣由约翰受洗,这一年应是公元后28或29年。“路加”说在这一年吕撒聂作亚比利尼分封的王,但是吕撒聂在公元前36年就已被安东尼处死。“路加”又说,在这一年亚那和该亚法作大祭司,但是在犹太教史上,从来没有过两个人同时作大祭司。亚那在作了九年大祭司后,于公元15年被剥夺。三年后,即公元18年,该亚法才成为大祭司。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说过,“马太”和“路加”都是参考了“马可”写成的,但是这两部福音书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神学、社会观点,因此在写作时就随意发挥、删减,使得这两部福音书在教义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冲突。比如,“马太”认为耶稣在复活之前的使命是来当以色列人的救世主,而不拯救外邦人,所以他记载耶稣吩咐门徒的话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0:5)当一个迦南妇女请求耶稣为她的女儿驱鬼时,耶稣最初也是以“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5:24)为由拒绝。但是“路加”却认为耶稣是来拯救全人类的,不仅以色列人,连撒玛利亚人、异邦人都要一起拯救,他清清楚楚地说耶稣“是照亮外邦人的光”(路2:32),吩咐门徒时,也没有不要走外邦人的路、不进撒玛利亚人的城之类的话,实际上耶稣曾派使者去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路9:52),他在前往耶路撒冷时,经过撒玛利亚,并治好了一个撒玛利亚人的麻风病(路17:11)。“路加”由于同情穷人,所以对耶稣的初次布道词也作了篡改,“马太”记载的是“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路加”却是“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路6:20);“马太”记载“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而“路加”却说“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路6:21),“马太”中精神上的穷人在“路加”中却成了物质上的穷人了。而且,“路加”还在后头加了两句表达了对富人的憎恨:“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路加”中有一章专门写耶稣对财主的谴责(路16),也是其它的福音书所没有的。

这种根据自己对教义的理解随心所欲地改动、编造的现象,在“约翰”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以致于当初教会是很勉强才把“约翰”视为真经的。“约翰”因为写得最晚,为了突显耶稣的威力,就对前面福音书的所述作了夸大,比如,“马太”记载耶稣救活一个刚死的人(太9:18),“约翰”却让耶稣救活一位已在坟墓里埋了四天的(约11:17);在“马可”中,耶稣让一个瞎子恢复了视力,也就是说这个瞎子以前眼睛是好的(可8:24),而“约翰”中耶稣治好的那个瞎子却是一生下来就瞎了(约9:1);在“马太”中,是一个叫西门的古利奈人为耶稣背十字架(太27:32),而在“约翰”中,却是耶稣自己背十字架(约19:17)。

教徒们常说,耶稣的事迹一一应验了“旧约”的预言。事实上,是福音书的作者在根据“旧约”的预言来编造耶稣的事迹,而且因为各位福音书作者对“旧约”的预言看法不同,编造出来的故事也就有了出入。比如,〔诗22:18〕说“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的里衣拈阄”,在希伯来语中这是属于“对句法”,相当于古汉语的互文,用两个句子说一件事,其准确意思是“他们分我的外衣、里衣,为我的外衣、里衣拈阄。”“约翰”没有看出这个对句法,以为说的是两件事,就记述四个兵丁先分耶稣的外衣,每兵一份,然后再拿耶稣的里衣抓阄(约19:23),其他的福音作者看出了这个对句法,就只是说兵丁们拈阄分了耶稣的衣服(太27:35,可15:24,路23:34)。〔亚9:9〕中预言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这也是用的对句法,说的是一头驴驹,而不是一头驴再加一头驴驹,但是“马太”没有看出这个对句法,让耶稣告诉门徒说:“必看到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太21:2),而其他的福音作者看出了这个对句法,就只说驴驹(可11:2,路19:30,约12:14)。象这种差错,是福音作者根据“旧约”的预言编造耶稣事迹的最好证明。

四、耶稣神话的来源

在前面我们已证明了耶稣的事迹都是编造出来的,不过是一些于史无征的神话。这些神话有没有它们的原型呢?有的,而这,要到犹太法典中去找。有人或许对此有疑问:犹太教与基督教势不两立,焉知那不是为了反基督教而编造出来的?在基督教兴起之后,这种情形确实存在,因此我们只参考基督教兴起之前的犹太典籍。

在犹太法典中,基督徒一直被称为Notzrim,这个名字来源于neitzer,意思是“新支”,[赛11:1]“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支子必结果实”,又[亚6:12]“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出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此处的“支子”“苗裔”在希伯来语中即是neitzer,因此被视为救世主的象征。在公元前100多年,就有一批人被称为Notzrim了,最早的基督徒也自认为是Notzrim的延续。在这些Notzrim中,最著名的有一个叫Yeishu ben Pandeira,也被称为Yeishu ha-Notzri,而耶稣在希伯来文中的写法正是Yeishu。根据犹太法典的记载,Yeishu被视为魔术师,以叛逆罪被判处用石头砸死,尸体在逾越节前夕被吊起来示众。他有五个门徒:Mattai,Naqai,Neitzer,Buni和Todah,其中Mattai即是马太,Todah即是多达,也就是基督教所说的十二使徒中的两个。显然Yeishu是耶稣神话的一个原型,但他比基督教所说的耶稣早了一个多世纪。

为什么耶稣的养父会是约瑟呢?原来Notzrim最初在撒马利亚犹太人中最多,撒马利亚人是旧约“创世记”中约瑟的后裔,他们所等待的救世主(耶稣)自然就要被称为Bnei Yoseph,意思是“约瑟的子孙”。讲希腊语的早期基督徒,对犹太传统并不熟悉,以为“约瑟的子孙”指的就是“约瑟的儿子”,于是约瑟也就成了耶稣的父亲。“创世记”中的约瑟是约伯的儿子,因此“马太福音”也说耶稣的祖父是约伯,而“路加福音”却说是希里。之后,基督徒又根据旧约的预言,认为救世主必须是大卫的后裔,就又从耶稣之父约瑟上溯到大卫,各人算法不同,也就有了“马太”和“路加”两份绝然不同的耶稣家谱。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又从哪里来的呢?这必须提到耶稣的另一个原型ben Stada,他被视为疯子、骗子,也因为叛逆罪被砸死,事迹与Yeishu Pandeira相似,因此在有的文献中他就被误为Yeishu。那些把他误为Yeishu的人要解释Yeishu为什么又姓Stada,Stada是“Stat da”的组合,在阿拉米语中意为“她误入歧途”,因此他们认为Stada是Yeishu的母亲,而她是个淫妇妇,Yeishu乃是Pandeira的私生子。这个说法也见于犹太法典。ben Stada生活于罗马占据犹太时代,而Pandeira这个名字又跟罗马士兵的常用名Pantheras很相近,因此Pandeira就被认为是驻扎在以色列的一个罗马士兵。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文献认为耶稣乃是罗马士兵与犹太女人的私生子。在当时有一个叫Miriam bat Bilgah的犹太女人跟一个罗马士兵结婚,此事轰动一时,以讹传讹的结果,Yeishu就被说成是Miriam的儿子,这个说法也见于犹太法典。而Miriam显然是马利亚的原型。

自然地,早期的基督徒无法接受耶稣的母亲是个淫妇这种说法,为了还马利亚以清白,他们便编造出了处女生子的神话。“处女生子”的神话也不是基督徒的发明,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包括汉族,都有类似的传说,而古希腊更是有许多神与人交合生子的神话。基督徒在编造马利亚处女生子的神话时,难免要受到异教徒的类似神话的影响。在这些神话中,有两个特别值得主意。一个是古埃及王阿缪诺斯夫三世的出世传说。在建于公元前1800年的一座庙堂中,完整地保留着记录阿缪诺斯夫三世(Amunothph)出世的壁画。第一幕描绘天神Taht向处女王后贺喜,告诉她将生儿子。在第二幕天神Kneph让王后受孕。第三幕王后生产。第四幕新生儿接受天神和人们的致敬和礼物。把这些描绘跟“路加福音”的第二章有关耶稣出生描述相比较,一幕幕是何等的相似!另一个传说来自以色列北部的异教徒,他们崇拜一个叫塔木兹(Tammuz)的神,此神的母亲是处女Myrrha,其发音近于“马利亚”,而跟耶稣一样,塔木兹也被信徒们称为“主”。

虽然早期的基督徒力图给马利亚一个清白的名声,但是这个努力并没有完全成功,其结果,是导致福音书中出现了两个马利亚,一个是耶稣的处女母亲,另一个则是抹大拉的马利亚,而此人原来的名声很坏,现在英文中因此有magdalene一语,意即为“从良的妓女”。抹大拉Magdalene是阿拉米语“mgadla nshaya”的组合,意思是“妇女们的理发师”,而前面提到的被误认为Yeishu母亲的Miriam在犹太法典中的称呼正是“妇女们的理发师”。以后的基督徒不懂得Magdalene的意思,便把马利亚当成Magdala城的人了。

但是基督徒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第一,“Magdala人”在希腊文中的表达法应该是Magdalaios,而不是Magdalene;第二,当时根本就没有Magdala这么个地方,直到基督教兴盛之后,为了符合福音书的记载,一个本来叫Magadan的地方才被改名为Magdala。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督教有关处女生子的传说是后来才加进去的。最早的福音“马可”并没有叙述耶稣是如何出生的。后来的福音“马太”“路加”加进了这个说法,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误解了“旧约”的一个预言。“马太”声称“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籍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太1:22])他引的是[赛7:14],但在希伯来文中,此处的所谓“童女”用的是almah,意思不过是“年轻的女性”,并不指处女(处女的希伯来文是bethulah)。“马太”显然不懂希伯来文,而错误地引用了希腊文版的误译,以后其它文版的圣经也只好跟着将错就错,中文版的不就有意译成“童女”吗?必须指出,旧约的这个预言,本来跟救世主无关。“马太”“路加”为了马利亚的清白,颇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福音书把耶稣当成拿撒勒人,也是犯了跟“抹大拉人”一样的错误。拿撒勒Nazarene的希腊语最初是Nazoraios,来源于阿拉米语Natzoriya,是希伯来文Notzri的对应词。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Notzri意思是“新支”,所谓“拿撒勒的耶稣”的正确含义是“新支派的耶稣”,但是讲希腊语的早期基督徒不懂这一点,误以为拿撒勒说的是耶稣的活动地点。倒是有一个地方叫拿撒勒Nazareth,但它的希伯来文写法是Natzrat,那里的人应该被称作Natzrati,而不是Notzri。福音书之所以把耶稣当成拿撒勒人,还因为他们相信这是在完成一个预言,[太2:23]“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但是在旧约中没有一处提到拿撒勒,“马太”或者是误会了前面所引的[赛11:1][亚6:12],或者是误会了[士13:5]“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因为这孩子一出胎就归神作拿细耳人。”把拿细耳人(Nazarite)当成了拿撒勒人,而其实这一段话也不是在预言救世主的诞生。实际上,有的学者认为在耶稣的时代,也没有一个城叫拿撒勒。

福音书并没有记载耶稣是哪一天出生的。现在的基督徒把12月25日当作他的生日,实际上这本来是异教徒所庆祝的太阳神的生日(耶稣和他的使徒头上的那轮光圈,即起源于太阳神)。东正教最初把1月6日当作耶稣的生日,亚美尼亚人至今仍然在这一天过圣诞节。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处女生的异教徒神塔木兹,在埃及神话中他等同于植物神、尼罗水神和阴间之神奥西里斯(Osiris),而传说中奥西里斯正是在1月6日这一天由处女伊西斯(Isis)生出的。事实上,在早期基督教的某些教派,曾把耶稣等同于奥西里斯。奥西里斯神话与耶稣神话的关联,我们下面还会谈到。伊西斯的象征是母牛,她的殿堂是牛棚,这也许就是耶稣降生在马厩(牛棚)的故事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按“路加”的说法,在耶稣诞生时,有天使向夜间牧羊的人们报喜。十二月份或一月份的巴勒斯坦有雪,牧羊人在那时候根本不可能在晚上出去牧羊。因此不管是12月25日还是1月6日,都不可能是福音书中的耶稣的生日。

在犹大王Yannai屠杀法利赛人的时候,Yeishu曾逃到埃及,这大概就是福音书中耶稣避难埃及的由来,只不过把暴君改成了年代较近的希律。但Yeishu逃难时已成年,而耶稣却是婴儿,这是因为福音书的作者受到了异教徒的传说的影响。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有大英雄刚降生时就遭到暴君的搜捕,幸免于难的传说。旧约中摩西出世的故事实际上也是这种传说的翻版,新约又把它翻了一下而已。“马太”记载说希律在获知耶稣诞生后,为了除掉耶稣,下令把伯利恒两岁以下的男婴全部杀害。史料记载了不少希律的暴行,对这件大暴行却只字不提。“马太”之所以要编造这个恐怖的故事,乃是由于误解了旧约的预言。他说:“这就应了先知耶利亚的的话,说‘在拉玛听见号啕大哭的声音,是拉结哭他的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他引的是[耶3:15]。但是拉结并非犹大人的祖先,那些被杀害的犹大男婴实在算不上是她的儿女。

耶稣的山上布道和其它说教,都可在犹太法典中找到类似的说法。耶稣的事迹,都可在异教徒的神话中找到对应。比如,象耶稣,酒神狄俄尼索斯出生的时候被放在马槽中;象耶稣,他能把水变成酒;也象耶稣,他在野外施魔法让一大群人填饱了肚子,等等。至于驱鬼、起死回生、让瞎子重见光明之类的神迹,更是当时的圣人的共同“本事”。

Yeishu是在逾越节的前夕被处死的,因此毫不奇怪,福音书也说耶稣死于这个时候。但是Yeishu是被砸死的,为什么基督教却认为耶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因此成为基督教的象征呢?这是因为第一,在当时有三个被称为救世主的人被罗马统治者钉死,他们是加利利人Yehuda(死于公元6年)、Theudas(死于公元44年)和埃及人Benjamin(死于60年),耶稣被说是从埃及回来,又活动于加利利,更是救世主,很自然地就会被认为也是被钉死的。第二,逾越节正处春分,是古罗马一个很重要的天文事件。此时处于黄道和天赤道的交叉点,因此用“十字”来代表这一天文事件。第三,在异教徒中,有不少英雄被处死于树上、柱子上或十字架上的传说。比如奥西里斯,就是死于树上,两臂张开,很象耶稣受难象,而崇拜奥西里斯的信徒,同样崇拜十字架。最后,必须指出,罗马帝国钉刑并不用十字架,而是用T字架或X字架,基督徒对十字架的崇拜显然来源于异教徒。耶稣两臂张开被钉于十字架这个偶像出现的时间也很晚,最初画在十字架上的不是耶稣,而是一头流血的羊羔。羊乃是黄道十二宫之一,是太阳神的象征,可视为耶稣崇拜与太阳神崇拜有关联的又一佐证。直到公元八世纪,十字架上才出现了耶稣,而且是全身着衣,脚下也还保留者羊羔。以后羊羔消失了,耶稣身上的衣服也越来越少,直到现在只剩下了一块遮羞布。

同样在春分这一天,以色列北部的异教徒要庆祝奥里西斯的死亡和复活。同样在这一天,小亚细亚的人(最初的基督徒即活动于此)要庆祝处女所生的阿提斯(Attis)的死亡和复活。阿提斯死于树干上,被埋葬以后的第三天复活。而那些崇拜巴尔(Baal)的人相信,巴尔在春分这一天装死骗过了死神,然后复活。很显然,耶稣死亡和复活的神话即是来源于这些异教徒的传说。异教徒在庆祝这些神人的复活时要吃蛋,因为蛋乃是新生的象征;基督徒原封不动地在“复活节”照搬了这个习俗。

在埃及神话中,奥西里斯临死前吃了一顿最后的晚餐,被其弟塞特(Set)出卖。因此耶稣神话中也就有了类似的最后晚餐,而出卖耶稣的犹大也在座。塞特头发是红色的,犹大的头发也是红色的。为什么基督徒会把出卖耶稣的人叫作犹大呢?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旧约“创世记”中的约瑟与耶稣神话颇有关联,而把约瑟卖给埃及人的他的哥哥正是叫作犹大。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流传着一本书叫《十二使徒的教诲》,记载的是旧约中的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也就是约瑟的兄弟们)的临终教诲,到了基督徒手里,“十二使徒”就演变成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了,而犹大也就毫不奇怪地成了出卖耶稣的罪魁祸首。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十二使徒中的马太、达多本来是Yeishu的门徒。现在我们又知道了犹大的来源。对于其他使徒的由来我们没法一一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那位被耶稣指定掌管天堂大门的钥匙的门徒彼得很显然就是埃及神话中把守天堂大门的Petra。

至于医生路加,希腊名是Lykos,不过是掌管医药的阿波罗的别名。

五、福音书中的耶酥

教徒们向我们兜售耶稣的光辉形象,让你觉得耶稣即使不是神,也是一个尽善尽美、博爱世人的圣人。我们已证明了历史上没有耶酥这个人,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博爱的化身”在福音书中是以什么面目出现的:

他歧视外族人,叫门徒们不要去外邦人、撒玛利亚人那里传福音,因为他的使命只是拯救以色列人(太10:5,15:24)。

他歧视残疾人,认为人得残疾或生病是由于有罪(可2:5,约5:8),如果一生下来就残疾呢,是因为神要在那人身上显作为(约9:1)。

他认为凡是跟他合不来的,都是敌人(太12:30)。

他攻击、谩骂信仰跟他不同的人(太23:2)。他骂不信他的人是魔鬼的儿子(约8:44)。

他使用暴力: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见到有人卖牛羊鸽子、兑换银钱,就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赶出,又倒出兑换银钱的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约2:14)。在预感到自己会被捕时,叫门徒去买刀准备反抗。被捕时发觉无济于事才说“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罢。”(路22:36)

他的使命,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动刀兵,让父子生疏、母女生疏、婆媳生疏(太10:34)。他号召别人抛妻弃子跟随他(太19:29,可10:29)。

他对别人的不幸没有同情心:一个门徒请求回去埋葬父亲,他不允许:“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罢。”(太8:21)一个伽南妇人请求他为女儿驱鬼,他以他只拯救以色列人为由拒绝,被哀求了三次才答应(太15:22)。

他不尊重母亲:他和门徒去赴宴,他的母亲也在那里。酒用尽了,他的母亲对他说,他们的酒没了,他说:“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2:1)在传教的时候,他不认自己的母亲和弟兄,拒绝跟他们说话(太12:46,可3:32)。

他伪善,一面教导人要饶恕别人的过犯(太6:14),一面又吩咐门徒在传教时不要原谅不愿接待他们的人家(太10:14)。一面教导人不要论断别人,一面又自称自己是来判断人的(约8:26)。

他爱发脾气,滥用威力:饿的时候没能在路旁的无果树上找到吃的,就诅咒这棵树从今以后永不结果,让它立刻枯萎(太21:18)。

他在传教的时候故意不把话说明白,以免听的人明白了得到赦免罪过(可4:12)。

最后,他撒了一个弥天大慌,声称世界末日马上就要来了,他会很快再次降临人间:在受审时,他告诉大祭司:“你们必能看见人子,坐在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可14:62)他告诉他的门徒:“站在这里的人,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太16:28),他声称在他的门徒走遍以色列之前,他就要再次降临(太10:23)。他告诉门徒,在他们这一世代还没过去之前,世界末日、最后审判、他的再次降临都会发生(可13:30),虽然究竟是哪一天,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13:32)。但是他又说,当耶路撒冷被兵围困,毁成荒场的时候,也就是末日到来、他重新降临的时候。耶路撒冷被毁于公元70年,一千九百多年过去了,被允诺会见到他的第二次降临的大祭司和他的门徒早已灰飞烟灭,人类在应该见到他的降临的门徒这一代之后又繁衍了近百代,这位“神之子”又藏在哪里呢?

六、结论:

没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证明曾经存在拿撒勒的耶稣这么个人。

福音书的写作年代很晚,写于“耶稣”死后的几十年后。

福音书充满了不符史实之处。

福音书充满了互相矛盾之处。

福音书出于对旧约的误解、出于对希伯来文的无知而编造耶稣的事迹。

有关耶稣的神话是由历史上几位被处死的“救世主”的事迹,参照异教徒的神话传说,综合起来编造而成的。

耶稣即使作为一个神话人物,也存在着许多道德缺陷,不足以作为我们道德的榜样。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歌》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