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便秘和腹泻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相似之处,就是本身并不直接杀人,而是通过损害人体的“基础设施”致人死亡。从人体破坏的角度来说,糖尿病会影响人体很多正常的生理功能,让人产生一系列不适的症状,在最终害死病人之前还会让其痛苦不堪。

糖尿病的胃肠道症状就是痛苦之一。在有些病人那里,糖尿病的胃肠道症状甚至排在心、脑、肾等器官损伤前面,成为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

那么糖尿病患者是怎么产生胃肠道症状的呢?目前认为,糖尿病对胃肠道的损伤机制跟对其他器官的损伤并无二致,长期的高血糖主要损伤的是血管和神经。小动脉损伤会让器官缺血,哪怕还没有出现症状。所以,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全身小血管都有广泛的病变。因此,有的专业共识认为,即便有的糖尿病患者还没有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应该把他们的心脏和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病人同等看待。而糖尿病对胃肠道的影响被认为主要来自对神经的损伤。胃肠道的神经自成系统,又与中枢神经相交互。正常的胃肠道功能,不管是肠道的蠕动、肠液的分泌,还是肠道的感觉,都依赖正常的胃肠道神经。

以排便为例:大便进入直肠,刺激直肠的感觉神经,刺激通过内脏神经和脊髓上传到大脑,大脑感知到这样的刺激就会产生便意,于是按照个人记忆和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大脑先命令肛门括约肌抑制住排便的动作,以便争取时间寻找隐秘的排便场所。一切就绪之后,大脑放松对排便的抑制,肛门括约肌舒张,大肠同时大力蠕动,屏气、膈肌下压、腹肌收缩,将大便排出体外。直肠的刺激消失后,大脑宣布排便结束,不同的肌肉群各归其位。

上面每一步都离不开神经的传导。糖尿病损伤肠道神经后的直接后果就是便秘:肠道神经对肠道刺激的感觉迟钝麻木,大便长期积存在大肠内,变得又干又硬,难以排出;受损的肠道神经接收不到足够的信号,而肠道的平滑肌又从不接受大脑的直接领导,即使长时间没解大便或者发现肚子胀打算排便,努力半天也无济于事。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便秘治疗,大多是从改变大便成分和刺激肠道蠕动两方面着手。改变大便成分,就要鼓励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刺激肠道蠕动,就要口服能促进胃肠道蠕动的神经递质,比如某些类型的5羟色胺,以额外增加需要胃肠道蠕动的信号。当然也不能少了对糖尿病本身的控制,以免肠道的神经损伤继续加重。

与糖尿病患者比较确定的便秘症状不同,腹泻与糖尿病的关系似乎还不确定。日本最近调查了4,738名成人(其中包括603名糖尿病患者),发现便秘和大便干硬不仅确实与糖尿病相关,而且和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呈负相关;但并没有发现腹泻在糖尿病患者和其他人的比较中有差别,只有排便窘迫感和大便不尽感有轻微的相关性。而这两种症状和腹泻的区别不仅患者分不清,很多医生如果不仔细也分辨不清。之所以认为糖尿病会引起腹泻,很可能是对腹泻的理解存在偏差。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腹泻,很可能和糖尿病无关,有些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比如常见的饮食和感染因素,但在实践中,医生倾向于将糖尿病患者的所有症状都归结到糖尿病上。

另外还有一些少见的腹泻是糖尿病合并了乳糜泻,尤其是小时候就开始发病的1型糖尿病。相比没有糖尿病的普通人, 1型糖尿病患者患有乳糜泻的更多。实际上两者都是自身免疫疾病,只是攻击的器官不同:1型糖尿病攻击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乳糜泻攻击肠黏膜。尽管表现不一样,在医院里也不归同一个专业的医生负责,但两个病的病根很可能来自同一个“家族”,只不过是“同族兄弟”拜在了不同的“杀手教练”门下。

最后补充一点,在中文网络里搜索糖尿病和腹泻,会发现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和治疗,大多以中医药为主,这些都没有科学依据和临床证据,需要高度警惕。

李长青,猫头鹰作者,健康中国人网主编,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编辑:孙滔;审校:夏健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