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体要诀

现代人都知道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定期的查体是疾病预防的关键一步。几乎任何疾病,尤其是缓慢进展的疾病,越早发现和干预,效果就越好。制定适合自己的查体策略很重要,包括:检查哪些项目、多长时间检查一次。

不少人,包括大多数医生对查体的认识还不够。当前的所谓“常规查体”对疾病的筛查、预防效果需要存疑。有不少人刚刚查过体,一切指标都正常,但刚过了几个月就被查出癌症晚期。同时,很多疾病的早期发现依然是难题。本文试图从现有的临床实践,对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查体策略做一个粗略的梳理。

首先要明确,当前大多数入职体检、单位定期体检、保险前查体的项目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帮助不大。这些检查顶多是用来评价当前的健康状况,也许能够发现一些健康隐患,但很难发现早期癌症、评价未来健康风险。

制定自己的查体计划的第一个准备工作是发现自己的健康风险,包括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关节炎、各种癌症的风险。

那么,如何评价各种风险呢?

第一是查家族史。也就是了解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属曾经患有以及死于哪些疾病。比如父母任何一方有大肠癌的男性和女性、母亲曾患乳腺癌的女性、父亲曾患前列腺癌的男性,这些人患同一种癌症的风险比没有相应家族史的人都要高很多。此外,祖父母、叔伯、姑妈、姨妈、兄弟姐妹的相应情况也要考虑到。

第二是查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基本是多数常见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与非肿瘤性疾病中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也显著相关。其他比如运动少,蔬菜和水果摄入较少,爱吃腌制、烧烤、熏制、高温油炸食物,等等。

第三是查环境风险。比如经常接触传染病患者血液医务室,处于检验检疫第一线,重症病人的看护,工作环境中有粉尘、化学、噪音等污染存在,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黑白颠倒影响睡眠等等。

第四是当前已经存在的健康问题。肥胖是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脊柱关节疾病的高危因素,近些年的研究认为肥胖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如果已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随着时间推移,心、脑、肾等器官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损害中。如果胃镜检查有过萎缩、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肠镜检查有过肠息肉,那就都处于胃癌和结肠癌的阴云笼罩中。

上面这些风险,在一个人身上累积越多,患病的风险越大。如果风险很大的话,要设法改变或消除其中能够改变的,也就是生活习惯和环境风险。当然,家族史我们没法改变。这些风险里,戒烟是最可行、收益也最大的“减灾”措施。而吸烟一项可以抵消任何的养生保健效果。

评价完健康风险,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些风险制定查体计划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一下子就检查出所有癌症的技术,所以只能是根据风险有的放矢地选择检查项目。比如家族里有肺癌病人,自己又吸烟的,应该把肺癌作为重点筛查项目,检查项目就一定包括胸部多层螺旋CT;有胃癌家族史,或者自己查体发现萎缩性胃炎,又不爱吃蔬菜和水果,那查体就一定要包括胃镜;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除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尿蛋白也是简便易行又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

至于时间的间隔,如果是以恶性肿瘤为目标的,大部分需要一年。但也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如果病人年龄很大,超过75岁,或者伴有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筛查的意义就不大;如果是一些高危状态,比如血糖控制欠佳,近期有过严重并发症,已经有靶器官损伤,复查的间隔就要小很多,乃至需要严密的监测。

选择哪些项目,间隔多长时间,需要和专业医生共同探讨。一旦制定计划,就按照计划严格执行。总体上,前期风险信息的收集需要个人努力,而制定计划方面则更多地需要医生参与。目前虽然有一些机构看准了健康查体的商机,大力推广查体概念,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都有待观察。

当前的最佳选择是去三甲医院问诊专业医生。一是这些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检索能力有助于制定最佳的方案,二是大型三甲医院也是各种检查项目最齐全,检查质量也最有保证的机构。

关于健康查体还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1. 生化全套是最全的检查。生化检查反应的体内某些酶、代谢产物以及电解质的某些指标,只是人体正常和异常改变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疾病即使已存在,生化检查也可能是完全正常的。

2. 肿瘤指标高就一定有肿瘤。当前的肿瘤标记物对肿瘤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还不够精确。具体来说,就是有一部分并非癌症的病人也会出现肿瘤指标增高,而有些癌症病人的相关指标也可能完全不高。

3. CT检查对身体有损伤,应该尽量避免。CT检查存在电离辐射,理论上会对身体细胞组织产生损伤。但辐射量比较低,对人体的损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定期的CT检查对高危人群的收益显然高于风险。

4. 从未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需要体检。疾病是否发生和先天的基因条件有关,体质好可能预示基因好,但也不是绝对。身体一直很好但突然发现罹患癌症的情况不罕见。

5. 注意养生食疗就不用查体了。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确实能够降低患病风险,但需要确定是否真的健康。实际上很多广为流传的养生和食疗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就起不到预防疾病的效果。此外,养生只是改变环境因素,对固有的遗传因素作用有限。有些基因的携带者几乎注定会发生癌症或其他疾病。

 

编辑 | 孙  滔

李长青,猫头鹰作者,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