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掩盖下的急救错误传播

上周,上海两位医生在媒体上大放异彩,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一位是社区普通医生,都是在飞机上救助突发急症的病人。作为医生,在身边有人需要医学帮助之时,挺身而出,自然令人称赞。

只是媒体的报道方式非常业余,把医生现场救助的过程描述的虽然很具体,却也留下医学硬伤,让人啼笑皆非。

 

凤凰健康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高空救治美国心衰患者”,文中称“该乘客有房颤、电复律病史,在起飞4小时左右出现胸闷、出冷汗等症状。葛院士在听到机上广播的求助后立即赶到该乘客身旁,在缺医少药(甚至连听诊器都不给力)的万米高空,展开了快速、积极的救治。他给予该乘客吸氧,并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其血管,同时积极协调乘务人员将其从经济舱移至商务舱,从而能平卧增加回心血量。

从内容来看,显然此乘客虽然有房颤心衰病史,但是此次并非房颤心衰复发或加重。葛院士让其平卧,实质就是否定了心衰。因为心衰的最佳体位是坐位或者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报道显然给非专业人员造成误导:心衰发作,请平卧位。

另一位社区医生也经历高空救人。解放日报称“2日凌晨,浦东飞往悉尼的航班上,一位中年妇女突然胸闷气急、连发冷汗,乘务长紧急广播寻找医生求助。下了班直接赶飞机的高志欣很疲惫,本来正准备入睡,但听到广播后马上亮出医生身份。高志欣凭经验诊断认为,旅客不适的原因主要是情绪紧张,安抚好情绪并让其平躺后,服用随身携带的救心丸、外加吸氧血压监测,中年妇女的情况明显好转。救醒后,患者连连致谢。

看着患者情况平稳,高志欣本想入睡,突然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昏迷,空乘人员径直跑到高医生的座位,希望他再施援手。高志欣二话没说,跑到患者面前。发现这位女性四肢冰冷、呼吸微弱,手臂呈现水肿、半昏迷、出现呼之不应症状。经过初步诊断,患者是甲减危象,情况十分危急。高志欣马上让她平躺,用推拿、按摩等方式,帮助她恢复意识,然后开始帮助她服用随身携带的药物。半小时后,医生再度检测血压,情况渐渐好转。一个半小时后,患者恢复正常。

第一个女乘客症状为胸闷气急、冷汗,高医生判断为情绪紧张,并没有使用救心丸的必要。而救心丸的滥用在中国是很普遍的问题,这篇报道无疑又一次强化了人们的错误观念。而文中所说的“救醒后,患者连连致谢”似乎意味着给患者使用救心丸之时,患者是不清醒的,从急救的角度看,不应该给丧失意识的人服用任何药物和食物,包括水。

第二位女乘客意识丧失,居然能凭空诊断甲减危象,简直匪夷所思。在夜鹰看来,如果考虑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这个诊断,一定是有家属提供病史或者患者身上带有药物,否则凭借文中的症状表现不能诊断甲减危象。

如果真的是甲减危象昏迷,患者绝对不可能在平躺、推拿、按摩等处理就能恢复意识。这种危象昏迷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医疗干预措施才可能逆转,例如甲减低血糖昏迷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

综合来看,以上三位高空发病的患者,都不是真正的器质性病变急症,而更倾向于一般晕厥或濒临晕厥的状态,平卧、休息、安慰之后多会缓解。

夜鹰认为,两位医生应该也没有诊断两位乘客为心衰发作或者甲减危象,而是记者描述时一味强调病情危重来凸显正能量所致。

这样的涉及急救的新闻报道,虽然是弘扬了医者正能量,但同时也传播了的错误的急救观念、逻辑和方法。应该引起媒体工作者的警惕。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