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4年11月

危险的“冰桶挑战”

在美国名人圈发起的“冰桶挑战”慈善游戏像病毒一样传遍了全世界。游戏的基本规则是,某人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然后点名向三个人挑战,要求他们在24小时之内要么也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要么向美国ALS(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人”)协会捐款100美元。随着活动的传播,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名人参与,非名人也参与。为了吸引眼球,活动形式也变得越来勇猛。最猛猛不过自称“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他在表演了裆口砸大冰之后,又把自己泡在“零下20度”的冰水中半个小时,声称有谁能破其纪录他就捐款100万。可惜这种说法违反了物理学基本常识。常态下冰水混合物能够达到的最低温度是零度,世界上并不存在零下20度的冰水。

能只吃米饭不吃菜吗?

最近这段时间,恒大粮油在媒体上大做非转基因“放心米”广告,推销一种天价“有机大米”,售价高达每斤63元,是普通大米的二十多倍。其广告声称,“好吃的米饭不用吃菜”。如果一顿饭能只吃米饭不吃菜,省下了菜钱,买天价大米倒也值了。问题是,这样做行吗?我们吃米饭之所以要配菜,原因不是因为米饭不好吃,而是为了保证足够的营养。我们需要的营养素,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五大类。我们就来看看这五大类营养素在大米中的含量,看是否足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方舟子和他的网友们聊中医诊脉

古装剧里太医脉诊验孕的桥段颇多,近日,剧中喜闻乐见的桥段在现实中引发了一场医师间的约战。北京积水潭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悬赏10万挑战中医能否诊脉验孕。随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接受挑战。究竟中医号脉诊病靠不靠谱呢?2014年10月16日下午15:00-16:00,腾讯微博微专栏“方舟子和他的网友们”第58期,方舟子邀李长青@lw56102聊中医诊脉。

骗人的“酸性体质学说”

国内保健品厂家喜欢“科普”一些独特的“医学理论”,作为推销其产品的依据。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是“酸性体质学说”,因为听得多了,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医学常识,甚至连一些医生也跟着说。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pH值是7.35~7.45。由于环境污染、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我们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如果血液的pH值小于7.35,就属于酸性体质,会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亚健康症状,如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疾病,无论是癌症,还是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因此,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要避免酸性体质,就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更有效的做法是吃一些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品,或者到美容院进行“排酸”。

“号脉验孕”考验中医底线

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中有这么一个小片段:主人公喜来乐让男扮女装的弟子德福去挑战一个冒牌“喜郎中”,结果,在德福的一再误导下,冒牌“喜郎中”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将身为大老爷们的德福诊断为孕妇。

现实中的故事比电视剧可精彩多了。许多年前,南京有一个“神医”,号称单凭切脉即可验出孕妇所怀胎儿性别,命中率是百分之百。在重男轻女、B超给出的胎儿性别结果又不允许透露的时代,这样的“神医”有着不错的生意——当然,他只能是“地下营业”。该“神医”是接受检验的:他会在一个本子上记录孕妇的名字、前来“就诊”的时间、以及验孕结果以备查证。

【译】晚餐最佳进食策略

编者按:【作者是美国纽约医学院的耳鼻喉科教授,胃酸反流诊治及研究方面的专家。著有《降低胃酸:反流食谱和治疗(Dropping Acid: The Reflux Diet Cookbook & Cure)》。】

胃酸返流是一种40%的美国人都患有的常见病。具体症状为烧心、 消化不良和返流症状,包括鼻后滴漏、 声音嘶哑、 吞咽困难、 慢性咽炎、 咳嗽、 和哮喘。治疗这些症状的抗返流处方和非处方药的年销售达$ 130 亿。

我们离疾病有多远

最近碰到两个病人,第一个是个30来岁的青年男性,连续半年食管溃疡,无法愈合。前两个月在我这里出院之后去北京协和医院看病,最后也没有确诊。再次入院我对他说:“你的病早晚能够确诊。”这样说部分对病人是安慰,另一部分是因为病人的病变能够看得到碰得着。只要能够看得到碰得着,就能够取到病变组织放到显微镜下面观察,就比较容易确诊。终于在第三次胃镜活检之后,病理科告诉我们病人的病变是血管炎,不除外Wegner肉芽肿。单纯食管病变的Wegner肉芽肿极为罕见,全世界也没多少。

网络疑病症你有吗?

很多人在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舒服时,不喜欢或者没时间去医院找专业人员,转而求助于网络。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这样的行为越来越普遍。网络时代提供的这个选项方便又快捷,既不用去医院排队,随时随地获取,也不用去图书馆查资料,这即便现在对多数人也不现实。在肯定很多人通过网络得到了正确信息的同时,不能否认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网络疑病症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疑病症这个词是从英语“cyberchondria”翻译过来的,即便英文目前也还不是一个规范的医学名词,只是一种现象,在医学界正式将其纳入医学术语之前,还只能算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另类网瘾,而网瘾大多专业人员还不把它当成一种疾病。这个词的来源是将“cyber”和疑病症的单词“hypochondria”结合起来的。因为国内网民很多缺乏网络检索的知识和技巧,所以相比来说网络疑病症还不太常见,现实中的疑病症就多得多了。

切脉到底有什么作用

切脉是医生尤其中医生的一个标志性动作,是医生用手感知病人手腕桡动脉的搏动。这一动作到底有何作用,也就是说,切脉到底有何诊断价值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脉搏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只要学过生理卫生,中医除外)知道,心脏一刻不停的舒张收缩,当它舒张时,左心室里充满血液,随着收缩血液泵入主动脉,通过动脉一级级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心脏收缩,动脉血管内压力大增;心脏舒张时压力则减小,这种压力差会在动脉内形成搏动。看过抽水机抽水的情景就会明白,因为压力不一致,抽出的水流也有波。全身的动脉都有这种搏动,只不过浅表的才被我们触知而已。所以,动脉的搏动只不过反应心脏的舒张和收缩、血容量以及血管壁厚度和硬度,其诊断价值仅限于心血管的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