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到底有什么作用

切脉是医生尤其中医生的一个标志性动作,是医生用手感知病人手腕桡动脉的搏动。这一动作到底有何作用,也就是说,切脉到底有何诊断价值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脉搏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只要学过生理卫生,中医除外)知道,心脏一刻不停的舒张收缩,当它舒张时,左心室里充满血液,随着收缩血液泵入主动脉,通过动脉一级级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心脏收缩,动脉血管内压力大增;心脏舒张时压力则减小,这种压力差会在动脉内形成搏动。看过抽水机抽水的情景就会明白,因为压力不一致,抽出的水流也有波。全身的动脉都有这种搏动,只不过浅表的才被我们触知而已。所以,动脉的搏动只不过反应心脏的舒张和收缩、血容量以及血管壁厚度和硬度,其诊断价值仅限于心血管的循环系统。

 

了解了脉搏的实质,切脉的诊断价值也就很清楚了。切脉首先可以了解心跳的快慢,运动后,见到美女等等,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心跳会加快;有些病理情况下心跳也会加快,比如甲亢。这时,切脉比听心脏更简便而礼貌。但是,仅仅知道快还不行,病理情况下需要作心电图才能明确快的性质,有的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窦性心动过速,有的是病理性的过速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等。了解快慢是一个初步的判断,确诊需要作心电图。

有一种疾病叫多发性大动脉炎,由于动脉管壁的狭窄甚至闭塞,桡动脉搏动可以消失,摸不到脉搏;而另一边桡动脉,或者下肢的足背动脉的搏动可以摸到。这种情况医生会想到此病而作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血管造影来确诊此病。切脉仍然只是一个初步的提示,不具有确诊的能力。

手指当然并不只能感知有无和快慢,也能感知节律、紧张度、强弱、波等性质,这些感知能力更加主观,因人而异,往往不具有客观性,可靠性也就更差。比如休克时脉搏往往很细弱,但是,休克的诊断并不能因此而做出,还是得血压来定夺。再如房颤时脉搏快慢不一、强弱不一、节律不一,有经验者可以摸得出,但是,仍然必须做心电图来确定之,不然误诊就太多了。再比如,心包积液时,心脏受到压迫,吸气时心脏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排出血量也减少,搏动就会减弱甚至触不到,这叫奇脉。摸出奇脉需要经验,然而,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因为,即使摸到了,还是必须去做心脏的X线和超声检查,才能确定是不是心包积液和积液的量。

如上所述,脉搏尽管也能有一些征象提示某病,并不足以确认和精确测量,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才能实现明确无误的诊断。非要说确诊的话,切脉大概只能确诊猝死,触摸颈动脉(桡动脉还不可靠)搏动消失,基本可以判断是猝死,不积极抢救的话几分钟就会真的死亡。过于夸大脉搏的价值或炫耀切脉的技术对病人有百害无一利。

中医关于切脉的主要错误如下:

古代中医把桡动脉视作手太阴肺经的一段,由于古人只看到尸体的动脉是空的,错认为动脉的搏动是气动而不是血流的波动。现代中医更无耻,切的是血管(桡动脉),但坚决不承认经脉是血管。

古人认为气象血一样在体内循环,古人想象的气不是今天所认识的溶于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血是分开的,气行于经脉之中。气与五脏六腑均有关,所以脉象可以反应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脉搏并不是气动,而是“血流的波动”,主要与心脏有关。至于把一小段桡动脉还要分寸关尺三个点来对应不同的脏腑就更荒谬了,完全类似于巫术。

古人把脉象分为28种(主流分法,还有很多其他分法),是完全基于个人感觉的分类,没有客观性可言。比如滑脉,歌曰:“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什么叫做“如珠”?什么才算“流利”?完全因人而异。这其实很好验证,近来著名的“切脉验孕”验的就是这个滑脉,可惜没有一个中医敢于站出来检验一下。实际上,早在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已经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该研究邀请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曙光、岳阳等医院的资深中医专家16 位,随机选取龙华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1 位,切脉的结果是:脉沉9位,一致性56.2%;脉结7位,一致性43.8%;脉弦7 位,一致性43.8%;脉细7 位,一致性43.8%;脉滑2位,一致性12.5%;脉数1位,一致性0.62%;脉无力3 位,一致性18.8%。这要是个女病人很可能就被其中两位老中医判为怀孕了,岂不冤哉。做这个研究的不是中医黑如烧伤超人阿宝们,而是中医自己,具有无比的说服力。切脉之不可靠可以盖棺论定。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给你切脉,你一定要清楚,这不过是一种做派,就像喝茶前用杯盖掠一掠茶叶,聊胜于无的一个动作,并不影响茶水的味道。任何医生卖弄切脉的技术和奥妙,都是骗子。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棒棒医生,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黄石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