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

素食主义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饮食上的倡导,但其从人类社会中发轫的那天起,它就不是一种单纯的食谱选择或者个人口味偏好。素食主义者在历史上,不停地给素食这种个体行为穿上各种各样花样繁多的皇帝新衣,以此来获得一种奇特的道德优越感。

今时今日的素食主义者,更是将环保、健康等与素食捆绑。利用种种组合式宣传,使得素食主义,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乃至时髦,在先发及后发工业国家中流行开来。我国自古以来,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就有素食的传统,虽然未见得上升到主义的程度。这种源自西方的理念,因此与我国文化和饮食传统具有相当的契合度,自传入以来,就倍受政府和某些特定人群的推崇和喜爱。

如今,对于我国大多数试图尝试素食的人而言,被素食主义所蛊惑的原因,更多的是基于健康和养生的原因。的确,数十年来,部分科学研究证实,素食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如果你并非因为某种理念而加入到素食者之中,试图成为一个“圣徒”,而是因为受到素食有益于身心健康方面的“过度宣传”的影响,试图尝试纯素食,那么笔者必须提醒你慎重。要知道,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在和人类的天性作对,而且试图通过纯素食获得健康,你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否则,多半会刻舟求剑,甚至犯下南辕北辙的错误。

笔者作为坚定的杂食者,面对越来越聒噪的素食主义宣传,实在是忍无可忍。尤其当素食主义者,一方面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另一方面有选择的寻找证据来论证自己的正确时,更是不能接受。

本系列文章将从演化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等范畴对素食主义的常见论调进行反驳,并依据现有科学证据,给试图通过饮食获得健康的人,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肉食者鄙”】

素食与营养(1)

提要: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素食本来就在我国传统食谱中占据极大的份额,在不太遥远的过去,肉这种东西,都得有个理由才能吃得到,比如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城市居民的食谱中不再缺肉,也是相当晚近的事。事实上,自农业兴起,缺肉在世界各地就是常态,由此而生的诸多健康问题,已被古病理学研究所证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缺肉吃的统治者的一句“何不食肉糜”遗臭至今。但同时,儒家亚圣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中,就有七十者可以食肉这样的标准。我们今天,也就刚刚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这个标准而已。

纯素食理念能够成为一种主义,其存在的基础,当然是人类文明,因为人类居然发明出了农业这样伟大的食物生产技术。或者应该反过来说,正因为人类发明了农业,才出现了今日我们所言说的“文明”。没有农业的支持,所谓素食主义只能算一种冷笑话,不信谁去给现在还保持狩猎-采集传统的布须曼人或者游牧部落解释一下,什么是素食主义。

当我们的先祖放弃了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而不是游牧业的时候,肉食就成为一种相当奢侈的食物。在历史上,农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一生中也未见得能吃上几次肉,他们是被动的素食者。不得不说,这正是农业生产在历史上曾有过的“黑暗时期”。今天,对古人类遗骸的研究显示,自农业兴起后,相关地区古人的身高开始急剧下降。比如,在希腊和土耳其地区的古代人骨显示,农业在当地成为主流后,男人的身高从177.8cm直线下降到160cm。直到今天为止,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身高都没有恢复到其“先祖”的身高水平。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自对印地安人的研究。在玉米被驯化之后,这种主食彻底改变了印地安人的食谱,其结果是龋齿和牙齿相关疾病急剧上升,多种传染病开始流行,能活过50岁的人只有大约1%,而以前大约为5%。实际上,类似的事例,在各农业兴起区都大致相似。

发生这种极其糟糕的事情的原因大致有三。首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所提供的食物,营养价值比起狩猎采集时代的丰富食谱相比,是相当贫乏的。其次,农业促使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大饥荒埋下了种子,这种生产方式极其依赖天时和水利系统。当农业积累起足够多的人口时,任何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影响的天灾,都很容易转变成一个巨大的人为灾难,常常引发社会产生严重动荡。最后,大量积聚的人口,正是传染病和各种寄生虫兴起的温床。

笔者当然不是愚蠢地反对农业,虽然先祖们为此支付了巨大的代价。但今日我们所赖以为生的文明,正是根植于农业之上,没有农业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享受的文明可言。农业相比起其它食物获得方式而言,通过放弃远古祖先们异常宽泛的食谱,专心于数种主粮,可以保证其收获的数量,相对于采集狩猎方式,是天文数字。这种生产方式,不仅能够养活更多的人,甚至能够让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完全脱离出来。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让人口持续增长,并且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食物生产者的身份,转而从事其它工作,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人类社会因此逐渐成形,城市因此应运而生,各种技术变革乃至科学的诞生,都依赖于这个基本的人口和物质基础。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肉食也因其稀有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众多象征性意义。“酒池肉林”是统治者的罪证,“何不食肉糜”之语是昏庸的典范,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时代的良心对黑暗现实的控诉。“素食”知识分子的道德优越感,其历史根源可以称得上源远流长,曹刿的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简单明了得不需要证据。至于那位敢于弹剑高唱“食无鱼”君,也被王安石一竿子扫到鸡鸣狗盗之徒中去了。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禁止了一部分特定人群吃肉权利的人,是著名佛教皇帝萧衍,他写了几篇《断酒肉文》,利用自己的权力,强行要求和尚们断酒肉。有个虔诚的佛教徒皇帝,固然给佛教传播带来了许多好处,但这位过于虔诚的粉丝,有着旺盛的佛经阐释欲望,对广大佛教徒来说就是个很大的麻烦。无论如何,最终佛教徒向皇权妥协,并因此发展出汉传佛教独特的素斋,构成中华美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素食做到大庙素斋那样,还不如干脆吃肉算了。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素食情结,大多和高尚无关,倒是和道教养生文化之间关系密切。道教发展出一系列奇妙的理论,宣称禁欲和食素是长生不老的先决条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肉被认为有碍于精神生活,使人不能超脱红尘,跳出五行之外。这或许是因为,吃肉者性欲会比较旺盛,所谓饱暖思淫欲,尤其是吃饱了肉之后。而性欲在道教真人看来,乃是长生的大敌。他们认为男性的生命精华尽在精液之中,即便迫不得已要做爱,也要尽力控制不要射精。这种荒谬的观点,在如今简直不值得一驳。

不过,古人发现吃肉会激发性欲,倒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可以想象,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油炸肉丸子之类的食物,就是最实在的超级壮阳大补丸。今天的科学研究也证实,食肉者比纯素食者的欲望要强,换言之,如果你想获得素食的某些好处,就得想清楚,是否愿意为此支付相应的代价。至于,禁欲或者减少性活动,是否能长寿,迄今为止并无任何可靠的科学证据。

当然,肉食的诱惑,岂是红尘凡人所能够轻易抗拒的。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同时也是东坡肘子和红烧肉烹饪技巧的发明者,据某些考证者说,这两道菜的出现,开启了汉民族大规模吃猪肉的滥觞。而在嘲讽上点满天赋的古代文人,更是写下过“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这样的句子。至于讽刺某些人,见肉而忘命的笑话故事,有兴趣的诸君不妨自己去翻翻笑林广记。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玩纯素食这种高端精神产物,而主动放弃吃肉的机会,恐怕大抵只能是死于严重营养不良。

孔子高度称赞过的一名学生:颜回,其死因很可能正是其被称赞的原因,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而活到73岁的孔子,就很喜欢吃肉,甚至用“三月不知肉味”,这样的言辞表达极度的赞美。同时,也是他定下十条腊肉这样的拜师礼。孔子的学生很多,有这样的规矩在,不会缺肉吃。不过,孔子本人还是很能克制肉食的欲望,说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样的话。

再看看,被奉为亚圣的孟子,他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从历史的角度看,今日之中国,也不过刚刚达到孟子想象中的社会。在我们刚刚从被动的素食者中解脱出来的时候,要在社会的层面上谈素食主义,笔者只能认为,“何不食肉糜”。这句古典名言,具有某种冷幽默般的反讽效果!但历来就存在的纯素食养生情结,配合上如今一系列素食主义者似是而非的宣传,让纯素食在国内早已超越于养生之上,成为某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如今的“高尚”人士,流行吃素,食肉糜者皆为“下等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纯素食和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吧。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