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报今天刊载的时评文章《中医要有文化自信》,观点拙劣,逻辑混乱,仿佛是一篇穿越文,但对于我们长期关注中医的人来说,这早就见怪不怪了。
文章一开始就说了一个谎言。作者称澳大利亚规范管理中医师,让中医师身份“合法化”,是因为中医疗效得到了患者认可。事实恰恰相反。之前澳大利亚的中医市场十分混乱,有的华人租到门面、挂上锦旗即正式行医,治死治坏病人的事件频频发生。起初澳政府对中医认识不深,在媒体多次曝光后不得不予以重视,进行立法规范,设置了雅思考试等严格的中医师准入门槛。许多中医骗子总算是不能混下去了。
退一步说,中医疗效果真如文中写得那么神,澳洲民众普遍受益,那么澳大利亚作为民主国家,为什么不将中医不纳入到官方医疗体系,造福全民?尝到惠处的“主流社会群体”为什么不出面倡议?会说中文的陆克文为什么不出面提议?他们都是白痴?
文章之后大谈“文化自信”的问题。文中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让人不解的是,总有人对中医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是非科学。”“否定或者反对中医的人,其实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总是认为外国的月亮圆,中医肯定不如西医。”
看来作者是真心以为,中医既是科学瑰宝,又是文化精华了。我倒是想问问作者,你知道中医哪些地方是科学的吗?是二千年前阴阳、五行、元气等玄妙神奇的理论基础?是数千年缺乏解剖观察、充斥着主观想象又因医生而异的病因推断?还是自成体系、看不见摸不着而西医打针开刀从来不理睬的穴位经络?作者要表达中医是科学、值得传承,就应该举具体例子说清楚,否则只是以无知充数、重复一些老调子。
“总体而言,这一百多年的中医衰败历史,让人们对中医文化产生了‘不科学’的偏见,甚至误解。”中医既然又科学又有效,为何衰败了?
其实新中国对待中医十分恩厚了。很多人从小就被各种各样的中医神话洗脑,全然不知中医草菅人命的悲剧天天都在上演。近期同仁堂对一名孕妇误诊造成危险,一对父母给幼儿喂食甘草片造成险情,都是实例。与医生渎职、医院腐败的性质不同,基于粗浅、错误认识,一味崇拜古人的中医,病因诊断、病情处置大多荒唐有害,常常贻误甚至加重病情。很多中药已确定含有毒性成分,但不提醒、不注明,对患者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毒害。西药问题多是不按规范操作、药物滥用,中药则是有效性、合理性根本上就存在着问题。由于历史惯性、政治考量和商业利益等缘故,中医这些事关人命的问题没有缓解,反而向恶性发展了。
放眼全球,中医不过是世界各地传统医学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比,如同炼金术之于化学,占星术之于天文学。科学是唯一的,也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中医中药真的靠谱,就不难拿出可重复检验、令人信服的科学原理解释,就不难通过大规模随机双盲疗效试验,让现代医学界接受。而几十年中医研究的尴尬,已经说明了真相。期待两千年前古人的认识获得新生,和笃信“天圆地方”“龙王降雨”的痴人无异。迄今为止,中药大药厂坐拥着数十亿、数百亿元的利润,却大量出厂通不过疗效试验、毒性检验的药品,“尚不明确”四个字充斥在说明书的不良反应一栏,就不肯去检测一下毒性、完善一下说明书。如此草菅人命,是作者说的“文化自信”吗?
我们批评中医,否定中医的科学价值,并不等于否定中医的文化价值。中医批评者,几乎都拥护对中医进行文化研究,赞同其申请文化遗产,支持中医出现在文史研究所,出现在博物馆(和裹小脚、文字狱等共同展示)。真正的文化大家,也是批评中医、不信中医的,例如鲁迅、胡适、陈寅恪、梁漱溟、傅斯年、严复、巴金等。
中医压根算不上中华文化的精华(邻国日本的官方医学体系废止了它一百多年)。用无数谎言高抬中医、推销中医,忽悠国人可以,而西方人未必吃这一套。拿中医这个“另类医学”充门面,反倒是中华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
2012.8.23.
附一:原文
中医要有文化自信(不吐不快)
http://www.peopledaily.me/archives/812
作者:王君平
《 人民日报 》( 2012年08月23日 22 版)
●对中医来说,最重要的是“传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而不是等待西方的认可
从7月开始,澳大利亚本地的中医师均由全国统一注册管理。这意味着中医师在澳洲终于获得合法的行医身份,彻底告别“黑户时代”。这是中医首次在发达国家获得正式承认及注册。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医在海外长期受到主流医学的排斥,再加上舆论对中医持有成见,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法律认可与保护,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中医能够在发达国家获得法律认可,关键是中医的功效得到患者认可。数据显示,全澳中医及针灸诊所每年服务约280万人次,其中80%的患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主流社会群体,全行业年营业额达上亿澳元。在世界范围内,目前中医药在162个国家或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全球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有统计显示,现在在国外执业的中医师70%是“洋中医”;中医服务的患者70%是外国人。
不能否认,西方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还是占多数,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也不鲜见。中医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面对异质文化,适当做些灵活变通是必要的。但如果为了获得西方的认可,用西医的标准改造中医,削足适履,让中医中药不姓“中”,这是万万不行的。失去了文化的土壤,丢掉传统的特色,中医药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因此,中医药绝不能“去中国化”。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对于中医,西方人有偏见是正常的。让人不解的是,总有人对中医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是非科学,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进展和起步,都不愿看到,甚至矢口否认。否定或者反对中医的人,其实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总是认为外国的月亮圆,中医肯定不如西医。
对中医的不自信,与我们落后挨打的近代史有关。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部分知识界精英没有了自信,无形中将中医文化边缘化了。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所说:“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中,很容易加进许多非理智的情感因素,不是‘东倒’便是‘西歪’,难于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恰当的安身立命之处。”总体而言,这一百多年的中医衰败历史,让人们对中医文化产生了“不科学”的偏见,甚至误解。
对中医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信,而不是等待西方的认可。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说:“越有自信的地方越是不需要地标的,因为他就生活在那里。” 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破除文化自卑。如果中医工作者都不相信中医,遇到疾病不敢用中药,或是治病毫无主见,用药毫无依据,那么还有谁相信中医,中医还有什么希望?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只有坚持 “传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医的真实疗效,才能获得公众对中医的信任。如果没有文化自信,中医很难真正走向世界。(编辑整理:戴眼镜的刘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