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还是生女,究竟由谁决定?

人类是一种有性生殖的物种,长久以来由于两性在社会文化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所以生男还是生女,对已婚妇女而言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科学解开男女关键差异的根本原因之前,许多文化都认为生男还是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毕竟孩子是女人生的,女人不负责谁负责呢?这直接导致,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里,一个连续生女儿的女性,往往会背负极其沉重的家庭压力。

如今,文明国家的多数人,至少知道了一个简单的生物学道理,男女的差异,仅和一条染色体有关——Y染色体,它只存在于男人体内,生男还是生女是由男性的精子所决定,而不是由女性的卵子决定。一条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如果一切顺利,就会得到一个发育为男性的胚胎,如果是一条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会得到一个发育为女性的胚胎。这看起来是在说,生男还是生女的决定权似乎取决于男性,而和女性并无丝毫关系。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对于倡导男女平等以及女权主义者而言,一切都很美满。生不出儿子怪老婆这事,没有丝毫道理,要怪也只能怪男人的运气不好。但是,科学的属性是求真,并不迎合任何社会需要。如今,许多新的研究,在统计学上显示,或许生男生女这事,并非全是概率为50%的事件,女性或许有一定能力在X精子和Y精子之间拉偏架,从而改变生男生女的概率。至于具体机制,还需深入研究,以下所有介绍,均只有统计学意义。但现在,对于生男还是生女这件事,已经不能简单的把女性排除在外,将一切都归于男性精子的运气。

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在任何社会的大规模统计数据中,男性婴儿数量总是略大于女性婴儿数量,其范围为102~9 :100。也就是说男性婴儿数量总是比女性婴儿多一些,并非一半对一半。为什么对于足够大的人群,初生婴儿男女比例会明显偏离1:1,这有两个原因。首先,大多数有性生殖物种的性别比例都是1:1,人类也不例外。但是,要想真的得到这个比例,男婴必须比女婴稍多一些,因为在现代医学诞生之前,男婴比女婴的生存概率稍低,更容易死于非命。然而,这只是一个宏观上的解释。回到精子和卵子的层次,就可能有两种暗示。要么Y精子的活力稍稍高于X精子的活力(这基本上已经被否定了),要么女性的身体对Y精子有轻微的偏爱(这还没有得到任何机制上的证实,甚至连了解都谈不上),否则无法得到明显偏离1:1的统计学结果。

当生物学家意识到,胎儿性别比例可以受到某种影响,而不是纯粹的扔硬币决定的时候。下一步需要的就是更多的实例。要知道,宏观群体的雌雄比例接近1:1,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是和环境相互适应的一个结果,至于精子、卵子层面的发生的事件,仅仅是物种为了得到这个适应性结果,而产生的某种适应性突变而已。那么,什么样的环境催生了或者维持了1:1的性别比呢?要知道,要养鸡养羊,可不会养一半雄一半雌的群体。因为,大多数有性物种的雄性,都有能力让多个雌性受孕,多数情况下养一半的雄性纯粹是浪费。

大自然中,凡是性别比为1:1的物种,必然处于这样的一种环境中。雌雄随机交配的可能性,以及所有雄性和雌性均具有理论上相同的交配机会。实际上,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生物学家费希尔,首先提出了性别比平衡理论。其后,对自然界多种物种的观察,性别比平衡理论得到了证实,即便在那些极端“一夫多妻”制的物种,如海豹中,也是如此。如果纯粹从资源利用和群体利益的角度看,既然是一夫多妻制的物种,为什么不按照比例生雌雄,而是按照1:1生,这不是意味着必然有许多雄性连一个妻子都不会有吗?原因非常简单,上面已经提到,一个雄性可以让很多雌性受孕,将自己基因遗传下去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生“儿子”的利益很大,一个“儿子”就意味着许多“孙子”和“孙女”,在这种情况下,谁愿意生“女儿”呢?但当雄性的数量超过雌性的时候,必然意味着,许多倾向于生“儿子”的父母,非但不能得到许多“孙子”和“孙女”的收益,反倒只会绝种。这样一个群体,在长时间的博弈后,如果还没有灭绝的话,必然会消除过于强烈的生“儿子”倾向,性别比最终会稳定在1:1附近,这个群体才能延续下去。

然而,即便宏观上是1:1,并不等于,每一个雌性所生的孩子都要满足1:1。对于某个具体的雌性而言,是否存在某种刻意的性别操纵?以便让自己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即拥有尽可能多的孙代。这种可能性,在1973年,由两位生物学家正式提出。并且在动物学上已经得到一定证实,如今,许多生物学家想知道,在人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注意,完美的1:1的条件实际上要求,所有雄性理论上具有同等交配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多生儿子,就非常冒险,最终可能会绝种。但是,如果动物能通过某种方式,“正确地预知”到自己的儿子,在未来的交配中,机会占优,那多生一些儿子,就完全有可能得到更多孙代。

1984年,在一夫多妻制的苏格兰红鹿中,生物学家发现了雌性操纵性别比的统计学证据。这种红鹿不仅是一夫多妻制,其雌鹿之间还有等级,高等级雌鹿有各种优先权,它们长得更加壮实,其后代的平均营养水平也更高,这显然从理论上就破坏了所有雄性的同等交配机会。研究结果也发现,在这种红鹿中,虽然性别比依然维持在1:1,但这是通过高等级雌性红鹿多生儿子,低等级雌鹿多生女儿来实现的。

2013年,发表在PLOS ONE上一篇论文,对这种现象做了进一步证实。作者们对圣迭哥动物园90年的繁育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当雌性生出了更多儿子的时候,这些儿子们的确也更加的成功,反证这些雌性多生儿子是一种正确的策略。这暗示我们,某些物种的雌性动物,能通过某种方式(比如营养水平或者群体中社会地位)评估自己该生儿还是该生女,以便让自己的生育价值最大化。那么人类的身体是否也在本能上会进行类似的评估呢?

某些研究认为,人类的身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进行类似评估。比如,对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普遍性的营养不良,不仅导致生育率下降,同时性别比例也发生了改变。1960年4月出生(灾害前怀孕)的性别比为108.7:100,到1963年的10月出生(灾害中怀孕)的婴儿中,性别比下降到104:100,而灾害结束之后的两年内,比例即迅速回升到107.4:100,然后到1982年重新恢复到108.3:100。

2013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同样在PLOS ONE上发表论文称,环境压力的增大,对生育模式不同的物种而言,所引起的性别比偏离现象是不同的。比如,对少生精养模式的生物,环境压力增大,会导致生更多的女儿,而对那些多生不养的物种而言,则会生出更多雄性。其中,人类也同样显示出这方面的偏差,最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拉尔夫.卡塔拉诺对日本2011年大地震后的出生的男女比例进行研究,发现越是靠近震中,女婴的出生比例越高。然而,压力因素导致女婴出生比例升高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因为流产胚胎的性别不平衡导致的。早有人在911事件发生后,发现事件发生后自然流产的胚胎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究竟人类是否也像某些动物一样,女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究竟是生男还是生女,偏离性别比例,仍然没有确切的定论。同时,即便观察到了某种偏离,那么女性究竟是通过促进X或者Y精子的受孕机会完成,还是通过流产不合适的胚胎来完成,我们依然一无所知。但是,目前已有的证据,的确在暗示我们:生男还是生女,这件事和女性有着微妙的关系,并不完全由男性两种精子的随机竞争来决定。但是,因为性别歧视而作出选择性堕胎和杀婴行为,则属于愚昧和违法,虽然也是人类学研究的现象,却违背了文明社会的道德。其实,那些重男轻女的男人,如果真想得到自然生出的儿子,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给家庭足够的保障,不给妻子增加压力,也许能够提高百分之一二的机会。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