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不是药,而是毒药
2012年,“铬超标胶囊”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并且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很多人闻胶囊色变,有些人甚至将胶囊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似乎铬含量超标的胶囊成了剧毒物质。实际上,中国对药用胶囊中铬的含量限制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中国药典规定胶囊中的铬含量不得超过2ppm(每公斤2毫克),而欧洲是10ppm(每公斤10毫克)。很多人通过“铬超标胶囊”事件已经知道,长时间或大剂量摄入重金属铬可以引起肾脏损害,还可能有致突变、致癌等作用。
2012年,“铬超标胶囊”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并且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很多人闻胶囊色变,有些人甚至将胶囊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似乎铬含量超标的胶囊成了剧毒物质。实际上,中国对药用胶囊中铬的含量限制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中国药典规定胶囊中的铬含量不得超过2ppm(每公斤2毫克),而欧洲是10ppm(每公斤10毫克)。很多人通过“铬超标胶囊”事件已经知道,长时间或大剂量摄入重金属铬可以引起肾脏损害,还可能有致突变、致癌等作用。
一、吸烟为什么会上瘾
众所周知,吸烟是会上瘾的,吸烟的人绝大多数都会产生难以戒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
很多人终生都不能戒掉烟瘾,其中有人多次反复戒烟失败,而真正能彻底戒掉烟瘾的人很少。
《黄帝内经》被奉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博大精深”之典型代表。实际上,这本古书只是中国古人对人体和疾病非常粗浅的认识,且充满了谬误。与更早些时候的古希腊医学巨著《希波克拉底文集》相比,《黄帝内经》简直就是文盲和大师的差距。现在,《黄帝内经》没有一个字还具有医学价值,只是中医骗子的欺骗工具。
(按:比较解剖学是一专门的学问,以解剖学的方法比较脊椎动物不同类别间的系统演化。今借用这一概念,比较中西医的解剖演化。)
“民族败类”现代生理学研究者于宗翰先生曾经写过一篇《人体内哪有什么经络系统》,否定经络的存在,揭露现代经络实质研究的内幕。方舟子写过一篇《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引经据典,清晰地阐明经络是古人对血管的不清晰描述。我也写过一篇《简单推理证明经络的不存在》,推理过程虽然无懈可击,却表现了现代医学的“傲慢”,对细节不屑一顾。
轻观察,故难得疾病实情;重推理,而理经不起一推。钱乙与其他中医无异,于儿科理论也并无实质贡献。“大国医”云云,纸糊的帽子而已。
有中医粉丝在我博客留言中说“中药洋地黄”如何如何,我对中医粉丝的无知和信口开河一向是有领教的,也不觉得如何的惊讶。但以洋地黄为例来了解现代医学的演化轨迹确实是个绝佳的例子。
洋地黄当然不是中药。区分中药还是西药,并不看它是否草药,而是看医生是如何用它的,根据什么理论用它的。
一、中医将只凭望闻问切进行诊断。西医也太霸道了吧,那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中医难道不能应用?是的,不能应用!因为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均看不到中医理论描述的一切。比如,中医也验血,验的是西医的红白细胞,决不是水谷精微和阴阳营卫;中医也拍X线CT,照出的是西医精确的解剖结构,而不是中医虚拟的功能器官五脏六腑经络穴位;中医也做心电图,描记的是心肌的电活动,而决不是心火和神明;中医甚至也用听诊器,听到的是心瓣膜开闭的声音,而决不是心阳和心阴打架;中医当然也用血压表,量出的是动脉血管的压力单位毫米汞柱,而决不是什么滑脉涩脉;中医也没有不用体温计的,测出的是精确的摄氏度,而决不是模糊的五心烦热。既然现代科技手段根本无法测量观测到中医理论所描述的美妙“整体”,为什么中医还非要用这些西方科技呢?
N年前,我的老师对我说,误诊对每一个医生而言既是难以避免的,又是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医的成就同样是建立在无数患者的痛苦和牺牲之上的,不误诊的理想医学完美医学是不存在的。
以后十几年的临床实践中,耳闻目睹,不断印证老师的话。误诊是普遍存在的,据美国尸体解剖病理学统计,临床诊断误诊率高达30%以上。尸体解剖病理学诊断被视为衡量临床误诊的金标准,是现代医学的纠错机制之一,体现了寻根究底的科学精神。看起来明确无误的诊断,常常在病理中被否定;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病例,又常常在病理中找到答案。病理医生被称作医生的医生(doctorˊs doctor),似乎是专为揭露误诊而存在的。现代医学正是在不断的自我找错,不断的总结提炼中,才不断的脱胎换骨的。如果说“医学功成万骨枯”,并非是夸张之语。
患者从电视媒体和无良医生那里不断被强化暗示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似乎乙肝不治疗就一定会变成肝硬化,肝硬化不治疗就一定会变成肝癌,也似乎只要治疗就可以改变这样的厄运。他们的恐吓成功了,许多还称不上乙肝的HBV携带者本不需要治疗,却倾家荡产的去追求“根治”“转阴”,养肥了无数的“中医”(有时=“中国医生”)骗子。那么乙肝的自然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人接触乙肝病毒并不等于感染乙肝病毒。人类有着强大的保护屏障,乙肝病毒并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食物尤其是中国的食物中含有乙肝病毒和其他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可能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但它们突破消化道黏膜和胃内强酸屏障的可能性仍然非常低。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精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本来就很少,因此被感染的可能性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