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议健

我为什么去品尝转基因大米

最近转基因大米品尝活动风起云涌,但是我比较悲观:对于某些人士来说,他们总有理由质疑和反对。你没吃转基因大米的时候,他们说你怎么不吃;你吃转基因大米的时候,他们说你吃的是掉包的米;接下来又说你是在如赴死一般去吃米。最新说法是“此物属慢毒,短时不死人,长吃会致癌,三代绝子孙”,呵呵。

三四年前我还在宝鸡市工作的时候,有一天到扶风县法门寺(著名的佛指舍利出土处)搞接待。中午饭前,与县上一位警队负责人聊天。好像是谈到中美关系或者是农村情况时,她忽然提到了转基因。原话我记不清了,总之对转基因是负面的看法,对美国的霸权、我国的农业充满忧虑。那时我很诧异于一位西部农业县的基层女警察竟然知道转基因。

美国如何调查和处理学术不端

上一篇《谈谈学术不端》着重定义了什么是学术不端,现在来谈谈如何调查疑似学术不端和定案之后的处罚方法,仍然以美国的方法为例说明。

学术不端调查机构

和司法断案一样,调查学术不端也是一个从怀疑到定为有罪或无罪的过程。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流程。

【新书】不再作沉默的大多数

清乾隆33年(1768年),在所谓盛世笼罩下,中华大地被一种叫做“叫魂”的妖术恐怖笼罩。从史料来看,谣言似乎肇始于一位和尚的故意传谣,说是某石匠将人的头发和名字写于打地基用的石头中,可以盗取人的灵魂,致人死亡。匪夷所思的是,这个荒诞的谣言却持续发酵,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引发了整个帝国的恐慌。

我们再把镜头拉回到更近一些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大清的子民疯传刚刚引进不久的铁路破坏龙脉和风水而拆毁铁路……

方舟子:如何成为一名“养生大师”

“养生大师”李一“神仙”闭关了,他的养生培训班停办了。稍早一点,“中医食疗第一人”张悟本收费高昂的悟本堂拆了,他的书下架了。再早一些,“排毒教父”林光常在台湾因常业欺诈罪被判两年六个月徒刑,“刘太医”刘弘章也在天津因非法行医被捕,以销售伪劣产品罪遭到起诉。这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养生大师”前赴后继,一个“大师”倒下了,很快又会冒出新的“大师”。我来传授一下这些前辈“大师”的经验,你如果跟着学,下一个名动江湖的“养生大师”说不定就是你了。

【新书】情绪渲染与斗争精神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本来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由于它牵涉到了多种利益和价值,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边界,故而在这个话语渠道和话语方式多元化的光怪陆离的时代,它所引发的争论也是巨大的。在以“转基因”为关键词的话语场中,除了大众的一些懵懂的说法外,我们既可看到科学家的解释和辩护,也可看到民间人士的质疑和抵制;在这里,一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另一方则基本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行动主义,二者的争论似乎还没有结论。 

关于转基因的争论,让我们来看两个典型案例。

方舟子:科学研究是这么做的

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些从未做过科学研究的人却喜欢以比谁都懂科学的口气大谈什么是科学。比如,有人发明了这么一种说法:“科学顾名思义就是分科之学”,这和说“革命顾名思义就是革掉人命”一样有趣。科学是个外来语,当然不能从字面理解其意思。这两个汉字最初是日本人用来翻译英文“science”一词的。science来源于拉丁语 scientia,本义是“知识”。但是这个本义也不能准确地反映科学的含义。

人类通过各种方法累积了大量的知识,其中有的是科学知识,有的则不是。“《阿Q正传》是鲁迅的作品”是文学知识,“美国独立宣言在1776年7月4日获得通过”是历史知识,“上帝在七日创造世界”是神学知识,“雷电是阴阳之气激荡而成”是玄学知识,“存在决定意识”是哲学知识——它们有对有错或真假难辨,但是都不是科学知识。

【新书】转基因问题中的人性

2014年8月17日,华中农大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安全证书到期。从现状来说,这一天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到不到期,转基因水稻短期内都不可能商业化。但从支持转基因的人心理上来说,还是会有一些不同。毕竟这是一个时间节点,意味着某种抗争的失败。

在这几年的转基因口水战中,涉及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法律、逻辑的争辩,但大家很少谈到那些争议核心的人——转基因研发人员,他们的感情。作为一名科学记者,在此,我想说一点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

方舟子:偏方是怎么来的

最近因为写书的需要,我把《本草纲目》翻看了一遍,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这本名著顾名思义,应该是以收集草药为主,其实不然,它把药物分成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共十六部,差不多把天下万物都囊括进去了,难怪有人称之为古代百科全书。

不过与其他百科全书不同的是,《本草纲目》是药书,记载天下万物的目的是为了用它们来治病,例如服器部记载了裤裆、汗衫、衣带、头巾、裹脚布、蓑衣、草鞋、死人枕席、日历、钟馗像、桃符、蒲扇、蒲席、锅盖、蒸笼、竹篮、扫帚、马绊绳、厕筹、尿桶等种种日常用品,不是为了介绍它们的日常用途,而是为了说明把它们烧成灰或浸汁能治疗什么样的疾病。这在今天看来难道不有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