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如果第二剂不能按时接种怎么办?

【打第一针疫苗与第二针的时间间隔一般是28天,但特殊情况下可以同时打,左胳膊一针、右胳膊一针。】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如是说(见2020年8月18日光明日报:新冠肺炎疫苗何时上市)。美国就新冠疫苗接种,媒体和卫生健康部门也展开了讨论,既有主张按照既定两剂方案为接种第一剂的人预留第二剂,也有主张在产能不足的当下,扩大接种人群更重要。对多剂方案的免疫接种,间隔时间有什么意义?以下内容对相关问题做出解读。

文 | 王晨光

笔者前几日提到,欧美上市的两款mRNA新冠疫苗在产能紧张情况下,可以先接种一剂,另外一剂不必预留,以后产能充足了可以再打。没有展开讲背后的道理,但这个推测并非毫无根据,至少被这两款疫苗临床试验的数据部分支持,数据显示在第一剂后和第二剂前已经有相当高比例的人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但支持证据并非只是来自临床试验观察。在多年的疫苗临床实践中,我们对两剂疫苗的间隔时间上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需要多剂接种的疫苗,两次接种之间的间隔问题,很多人是不清楚。如间隔时长是如何确定的?接种时短于推荐的间隔时间有什么问题?第二剂没来得及接种又有什么影响?

两剂疫苗间有“最短时间间隔”规定,这点尤为重要。

一款经过严格三期临床后上市的疫苗,其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确认。接种计划一般按照临床试验中确定的剂次间隔来操作,而临床试验中使用的间隔时间通常是依据科学和经验来设定的。“最短间隔时间”是指一个系列疫苗两剂之间的最短时间,这段时间被视为身体对第二剂疫苗有充分的免疫反应。而短于这个“最小间隔时间”过早地接种下一剂疫苗可能达不到预期保护效果。

有“最小间隔时间”,那么有没有“最长间隔时间”?答案:不存在。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早点打第二剂没事,延误了第二剂才可能有问题。其实多剂方案的疫苗接种是没有“最长间隔时间”的概念的。除极个别情况,如口服伤寒疫苗,绝大多数疫苗不需要因为间隔时间比建议的时间长而从头开始。即使比建议的时间晚一段时间(哪怕几周、几月甚至几年),第二剂通常也会有效,因为身体对第一剂有“免疫记忆”。比建议间隔时间长的真正问题不在于其有效性,而在于是否能得到完全的保护,接种人可能仍然对该疫苗所预防的疾病具有易感性。

因此,疫苗两剂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至关重要。如果接种时间太近,身体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响应并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疫苗的疗效也就无法完整表现。如果一款疫苗第二剂给出的是个时间段,如2-6个月接种第二剂,原则是取长不取短。尽管以最小间隔时间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推荐时间段内,间隔时间长的接种效果通常优于间隔时间最短。

那么,如果小于最小间隔时间进行了第二次接种,怎么办?答案是,该剂疫苗被视为无效,必须重复接种。重复接种的间隔从无效接种的这次至少往后推一个最小间隔时间。

前期研究数据表明,mRNA新冠疫苗刺激身体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不比自然感染差,甚至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的水平高过自然感染。再加上临床试验阶段来自第一剂接种后的检测数据,都显示即使只进行第一剂接种也能让多数人得到保护。在疫苗产能不足的情况下,预留第二剂并非理想的选择。笔者认为,让更多人接种疫苗的价值超过严格遵守两剂方案。

需要指出的的是,以上建议并不适用于灭活疫苗。因为灭活疫苗刺激身体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差,第一剂通常不能让身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或者只能产生很低水平的抗体。因此,严格遵守两剂或者多剂方案对灭活疫苗是必要的。而且,两剂之间要留出足够的时间间隔。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