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有病没病,到底应该谁说了算

尊重病人的选择还是尊重医生的知识,看病治病病人说了算还是医生说了算,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在科学和伦理之间平衡统一。背弃了这两者,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

判定一个人有病没病,到底应该病人本人说了算,还是医生说了算?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却又似乎掰扯不清。认为医生说了算,是因为只有医生才有专业资格去诊断疾病;而认为病人说了算,会坚持“身体是病人自己的”,有病没病当然应该由其本人决定,医生只是提供参考,是否承认以及是否接受治疗,应该尊重病人自己的意见。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虽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前者主要从法律和技术角度,后者则从文化和伦理角度来考虑。但医学实践本就是各种问题混杂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或单纯的伦理问题。不过即便从专业角度来说,有病没病究竟是医生说了算还是病人说了算,也不能一刀切。有些病不管医学检查结果如何,是否有病都由病人“决定”,这与文化无关,而是凭借病人相对主观的症状;有些则由不得病人“决定”,甚至不管病人究竟有无症状表现。

还是从我最熟悉的消化系统疾病来举例。由病人“决定”是否有病,这种最典型的就是各类功能性胃肠病。这一大类疾病几乎只有症状,而没有查体、化验、影像和内镜检查的异常;也几乎涵盖了所有消化道常见的主观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嗳气、早饱、恶心、腹泻、便秘,等等。不过并不是有症状就一定会被诊断为有病,因为这类疾病的诊断标准特意加了一个限定词,英文叫做bothersome,直译的话就是“讨厌的,引起麻烦的”。

事实上,从刚出生才几个月的婴儿到临终的老人,几乎每个人都有消化道症状。但大部分人都不会被判定为有病,尤其是功能性胃肠病这类完全以人的主观症状为诊断依据的情况。对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的调查往往也会得出相差极大的数据,从不到百分之十到超过一半不等。除不同的调查人群之外,调查者怎么询问,也起了很大作用,问题的问法不同可能就决定了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很多从未因为消化道症状就诊,未来也不打算就诊的人,有可能就被归类到了“病人”里面;也可能有一些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人”,因为不合理的问卷被排除在了“病人”群体之外。如今,越来越多的此类疾病,其诊断强调病人的主观感受,如果自己觉得没什么困扰,就不必被当成病人看待。

举例说明一下这种诊断原则的好处:前几天和别人吃饭,知道我是消化科医生之后,向我咨询她婆婆嗳气的问题,据说每次吃完饭都会频繁嗳气,持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才好。问我是怎么回事,需不需要治疗。我告诉她嗳气是一种很正常的消化道反应,进食过快,吃饭时说话,可能吞入过多气体,气体要往上走,自然会有嗳气症状。然后问她婆婆自己有没有觉得很难受,回答说不是,只是她觉得那样会很难受。按照上述原则,这就不能算是病。因为人家自己没把这当作病,也没困扰到需要求医问药的程度,所以就不必当成病来对待,也没必要去找医生看病开药。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是有病没病医生说了算,病人自己说了不算呢?典型的当属没有特别症状,但对病人未来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应给予早期积极治疗的消化道早期癌变了,比如食管原位癌、胃早癌和结肠腺瘤等。这些病变绝大多数没有特别的感觉,是病人在检查中无意发现的。如果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判断,就属于“没病”。这时医生应向病人和家属讲明疾病的客观存在和危害,尽管是否治疗最终由病人决定,但医生有义务向病人做出早期积极治疗的建议。

还有很多疾病的不同阶段也遵循这样的原则。有些疾病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进展,不同病人之间差别很大,有很多终身都没有症状,是否处理就根据这一点,没有症状的大多都不用处理。最典型的当属胆结石,很多人在查体中发现胆结石,因此焦虑不安。但相当一部分人的胆结石永远都不会有症状,也就不需要治疗。如果发生了胆绞痛,因为将来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就需要处理了。

疾病诊断和治疗由谁来决定,体现了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医学人文的进步,科学和伦理在这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为医疗实践划清了很多界限,跨越这个界限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应该由病人决定的事情,需要充分满足病人的知情权,然后由病人自主决定。比如大多数的胃息肉,如果充分解释了胃息肉的病理、预后,以及与症状的关系,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观察,而不是一股脑地全部切除。医生为了扩充内镜治疗数量,将很多没必要治疗的胃息肉全部切除,就逾越了病人的选择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夸大危险的行为,那就是涉嫌欺诈的医德问题。反之,如果需要医生根据专业知识判断怎样对病人有利,也不应该消极地交给病人。要知道在危急时刻,医生的措辞会明显影响病人的选择,很多不该放弃的治疗是被不敢承担风险的医生给忽悠的。

尊重病人的选择还是尊重医生的知识,看病治病病人说了算还是医生说了算,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在科学和伦理之间平衡统一。背弃了这两者,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