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过度的营养针

静脉营养针泛滥的现象是国内医疗不规范的一个缩影,原因可能是道德、文化、经济、医疗保险等多方面的,但要规范起来,得从尊重医学科学、改变错误认识开始。

文|李长青

营养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正常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嘴巴来摄入营养。静脉输液技术的发明,以及各种提纯静脉注射用营养素出现之后,营养不经过嘴巴而直接注入血管成为可能,为很多无法进食、或者进食不能保证营养吸收的病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保障。既然是营养,就有营养过度和营养不足的问题。但静脉营养和一般的进食营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由医生来决定和控制的,所以是否合适也就取决于医生的决策了。

医院静脉营养的应用目前基本是按照大家的习惯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应用过度、应用不足、无效应用等。在很多病人身上,这三个问题同时存在。

应用过度往往是发生在没必要的禁食基础上,这种情况在与胃肠相关的科室最为常见。很多有胃肠道症状、及接受胃肠道手术治疗的病人,多少会有饮食的要求,部分病人被禁止饮食和喝水,比如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胃肠道手术后的病人,禁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多月的不等。总的来说,这里面没有必要或者过度控制饮食的居多,基层医院比大医院更明显。在很多大医院已经完全可以放开饮食的情况,在基层医院却长时间不让病人吃饭喝水,只靠静脉输液维持。而相比静脉营养,经口进食是更加经济、安全和高效的营养摄取方法。不同医院的这种差别固然有知识更新快慢的原因,也有利益驱动在里面:越是基层的医院越是依赖输液增加收入和维持运转。

还有一些并不需要静脉营养、比如经口进食基本正常的人,也被输入了静脉营养。与前面禁食的病人不同,这样病人一般不会输以补充热量为目的的葡萄糖和脂肪乳,而是输入一些氨基酸、维生素。对于没有明确缺乏营养的病人输入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无疑是过度,而且也没有证据支持这些东西对病人有利,除非是明确有那种营养或者微量元素缺乏的病人,比如给坏血病的病人使用维生素C,给某些鼠药中毒的病人输入维生素K等等。但是对于这些病人,这些维生素属于治疗性药物,和给所有病人无差别的营养素使用存在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如果这些静脉输液的好处越不明显,那么相应的害处就越明显。由于制备技术和个体差异,这些营养液并不是绝对安全。其中各类氨基酸注射液就经常有输液反应和过敏反应,乃至有致死的报道。

还有一类所谓的营养药,其实际名声与自我宣称的疗效成反比。这些自称有各种神奇治疗作用的营养针剂,在专业内已经臭名昭著。这方面辅酶Q10是一个典型,它宣称的疗效有美容、抗癌、保护心脏、治疗偏头痛、治疗帕金森病等等。除了偏头痛以外,几乎任何疗效都没有证据支持,有的已经明确是无效的。但在国内很多医院这种东西成了每个病人的常规用药,几乎和葡萄糖、生理盐水一样普遍。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用量太多,引起了很多医院管理部门的注意,这种药物上了黑名单,成为重点监管对象。

与应用过度相反的是应用不足,比如对于需要严格禁食的病人,输入的热量不足,营养不够均衡。但这和应用过度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医生对营养和热量的知识不够扎实。在此不做详述。

静脉营养问题是国内医疗不规范的一个缩影,原因可能是道德、文化、经济、医疗保险等多方面的,但要规范起来,得从尊重医学科学,改变错误认识开始。

(点击阅读系列文章之:《骗死人不赔命的“保肝药”》《泛滥的抑酸药》)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