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婴儿逗人喜爱?

为什么婴儿的样子大家见了都觉得可爱?为什么有的婴儿要比别的婴儿更令人怜爱?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动物学家、197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 (Konrad Lorenz)通过实验,归纳出了构成婴儿的可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大圆头,大而突出的额头(奔儿头),位置在头部的中线之下的大眼睛,短小、胖乎乎的四肢和手脚,圆胖的体形,柔软、有弹性的皮肤,肥嘟嘟的两颊,动作笨拙。此外,大瞳仁、小鼻子、细眉毛、酒窝等身体特征和天真、好奇、调皮等性格也被认为很可爱。 

那些强烈地体现出这些特征的婴儿会被认为特别漂亮可爱、脆弱无助,会让大人不由自主地萌生怜爱之心,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关爱之举,例如低头察看、抚摸、轻拍、尖着嗓子叫小名昵称等等。面对这样的婴儿,大人会消除戒心, 感到亲密、温暖,很容易形成感情纽带。这些反应是与生俱来的,不管是在哪种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都普遍具有。 

婴儿并非是为了吸引大人而进化出这些可爱的特征的。这些特征大多是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例如,为了拥有人类那颗巨大的大脑, 婴儿在出生后大脑还要持续快速地发育,这就使得婴儿有相对较大、较圆的脑袋。婴儿眼睛的位置较低,随着两颊和下巴一带的骨头的发育,眼睛位置才逐渐往上移。婴儿鼻子里的软骨组织还未发育好,所以鼻子显得小而扁平。婴儿胖乎乎的肢体和柔软的皮肤,是在为身体的生长留下余地。婴儿的动作显得笨拙,是因为要让肌肉群的运动达到协调,需要经过数年的练习。 

婴儿的可爱特征不是“有目的”地进化出来的,但是这些特征能在大人心中激发可爱的感觉,则是进化而来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大人觉得他们的婴儿的这些特征很可爱,就会更愿意去保护、照顾他们,婴儿就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基因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播。那些不觉得这些特征可爱的人的基因将难以遗传下来,而被淘汰掉。 

成人的这种感情超越了血缘。我们不仅觉得自己的婴儿可爱,也会觉得别人家的婴儿可爱。因此,领养婴儿在人类社会特别盛行,而杀戮婴儿则被视为最无人性的残忍行径之一。 

这种感情也超越了物种界限。人类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相近的发育过程,它们的幼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和人类婴儿相近的特征。因此,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幼仔都让人觉得很可爱。随着幼兽的逐渐长大,其可爱程度也逐渐降低。某些动物即使在成年后仍然具有人类婴儿的某些特征,它们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可爱动物,例如大熊猫、树袋熊。 

当然,这些动物并不是为了讨好人类而进化出那些可爱的特征,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大熊猫以竹子为食,为了能咀嚼竹子,需要有高度发达的嘴巴肌肉和臼齿,因此有了大而圆的脑袋。大熊猫的黑眼眶让它的眼睛显得很大,这和它的四肢黑色皮毛一样,可能是起到伪装作用,让大熊猫在竹林里进食时,能与斑驳的竹林背景融为一体,不容易被发现。这些另有来历的特征,碰巧符合了人类对可爱的标准。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是进化的偶然产物,但是人类也有意识地按可爱的标准培育出类似波斯猫、哈巴狗的宠物。 

这种感情甚至也超越了生物与死物的界限。 即使是死的东西,只要具有婴儿的某些特征,也会让人觉得可爱。甚至简单到把一大一小两块圆石头叠在一起,或者一个微笑符号 :-),都会让人觉得可爱。艺术家和商人在设计卡通形象、玩具和吉祥物时,充分地利用了这个人性的弱点。最著名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和最流行的布玩具泰迪熊,都经历了一个从真实性逐渐向可爱性转化的过程。

当米老鼠于1928 年首次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它还很像老鼠,此后迪斯尼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让它“婴儿化”:头、脑门、眼睛变大,耳朵位置靠后,四肢变粗……变得越来越可爱,但也越来越不像老鼠。泰迪熊在20世纪初上市时,身体部位的比例很接近一头真实的小熊。此后逐渐向婴儿特征靠拢:眼睛变大,前额变高,口鼻变短。只不过泰迪熊的演变并非某个人的创作,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那些更像婴儿的泰迪熊销路会更好,市场占的份额会更大,就像是一种自然选择。 

由于人们对可爱的感觉只是由某些特征的刺激引起的,巧妙设计、夸大这些特征的艺术作品、工艺品就会让人觉得异常可爱,甚至显得比真人还可爱。当然,如果过分地夸张,就会让人觉得怪异而不是可爱了。在洛伦兹看来,美国女艺术家罗丝·欧尼尔(Rose O’Neil)在1909年创造出来的丘比娃娃(Kewpie doll)就代表着可爱的极限。真实的婴儿是很难长得那么夸张的。因此,当人们 见到一个长得特别可爱的婴儿时,就会觉得他或她漂亮得不像是真的,用我的 闽南老家的话来说,叫作“水啊像画公仔(漂亮得就像玩偶)”。

猫头鹰文丛·方舟子科学美文系列《世界是如此的小》《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即将上市,猫头鹰独家预售。专答会员8折优惠(套装购买享包邮),更有作者亲笔签名本。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