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前言
作者:李长青
从1996年踏入医学院大门算起,我学医、从医已经接近30年了,刨掉求学、读学位和在美国备考的几年,实际行医时间也有十多年。其中有3年在国内比较基层的医院,有7年在省级三甲医院,其余时间就是在美国做内科住院医。
我有写东西的习惯,就跟我天生喜欢读书一样,也可能是天生的。再加上我不爱说话,估计这辈子写出来的比说出来的还多。
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假如我们不吃饭”(后来成为我第一本书的书名。现改为“医路东西”,希望是下一本书),是收集我原创文章最全的地方,大部分是首发,有一些是其他媒体约稿的转发。
这些文字跨越了我十来年的从医时光,有些是以医生的眼光看时政,有些是患者及家人求医问药不得不说的共性的话题,有些则纯属故事分享和医学健康科普。这些文章常常是受现实或脑海中某个问题的触动,思考几天后写出来的,基本属于有感而发,所以不敢奢望读者会有爱不释卷、欲罢不能的体验。不过,哪怕有一篇文章被人欣赏,被人觉得有所帮助或启发,那我也不算白写。
这些文章有自觉较差的,也有自觉不错的,整合到一起总显得凌乱,所以在工作之余回看那些自觉不错的文字,时不时会冒出一个念头:微信公众号这地方并不保险,要是能把自己喜欢的文章都收集起来,整理成电子文档,甚至再出一本书,是不是会保险一点、显得正式一点、有意义一点?
过去几年最大的卫生健康事件当属新冠病毒疫情(国际统称COVID),至今依然关注度不减,所以这类文章放在了第一部分“COVID”。(有些文章虽然时效已过,但涉及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值得探讨)
第二部分是“医学科普”,下边分几个小类。其中常识部分除了医学知识,还有一些关于就医行为的常识。趣味部分则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大家领略医学的有趣之处。因为跟任何专业知识一样,医学在很多时候看起来固然很枯燥,但并非毫无趣味可言。另外,我始终觉得,在当今的环境下,不得罪人的科普不算真正的科普,所以科普部分还有一些批评性的文章。批评对象包括同行、“科普”大 V、权威专家和媒体等等。
第三部分“批评中医”更得罪人,但中医之争跨越世纪,还会继续下去。已经从中医迷阵中走出来的人,自然没有必要再关注中医之争,我只希望更多人能醒悟,让这部分文章变得没有必要。但是我有点悲观,这个愿望几乎不可能在我有生之年实现。
第四部分“医眼观世界”是从一个医生(确切地说是一个受所谓“白左”思想影响的医生)的角度探讨一些社会问题。有人要对号入座承接其中的讽刺,那也是咎由自取。
第五部分“写给年轻的朋友”是对年轻医生和准医学生的一些嘱托。作为过来人,我对中国医学生很关键的一条建议就是不要涉足中医。
最后一部分记录了我备考美国住院医的过程,以及在美国培训的一些见闻。因为目前依然是住院医,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行医,所以内容不那么丰富。
我自认不是博学之人,智商也不过中等略偏上;这些文章也算不上精品,但大部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力争没有大的错误。希望读者能理解我智慧与认知的局限性,宽容和指出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每部分的文章都没有特地排序,因为是从公众号后台一篇篇拷贝的,所以大部分文章在书中的顺序是时间上的倒序。
2023.04.11
于美国纽约威郡